坐落于四川旺苍县水磨镇北部山区的广福村,曾是“数一数二”的贫困村,村子的交通条件、经济基础极差,水电不通、没有支柱产业。
什么都没有的广福村如何实现跨越发展?近年来,在广元市科技局*组和水磨镇*委的有力推动下,广福村悄悄改变了模样——一片片山林怀抱中,山泉水汨汨流过,盘山公路连接通入千家万户,天麻产业蓬勃发展硕果累累。
广福特产——乌天麻、天麻面。
因地制宜开发特色产业
“广福村平均海拔在米以上,林地多、雨量充沛、光照充足,适合喜凉怕晒的天麻生长,加之农户历来都有种植天麻的习惯,最终定下了一个初步想法——发展乌天麻。”第一书记卢琦介绍道。
说干就干,村“两委”班子挨家挨户宣传“致富秘籍”,动员在家的老百姓种植乌天麻,并且承诺只要大家种,就不用担心技术和销路问题,打消了大家的顾虑。一时间,广福村变成了“天麻村”。
年,老百姓靠种植天麻实现了在家门口挣钱,人均年增收余元。
广福村天麻大棚。
为推动天麻产业的发展,改变“小而散”的现状,广福村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积极向上争取省市科技项目和土地整理项目等资金余万元,逐步建成了天麻种植大棚53个,配套完善了基础设施,占地余亩的天麻基地初步建成。村*支部牵头成立了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种植户”发展模式,由合作社负责种植、销售,吸收周边80余户农户到基地务工,实现了“看住家、顾住娃、不出家门挣钱花”的梦想。
特色产业的发展,推动了集体经济的壮大。在广福村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下,广福村集体经济有了第一笔收益——7.8万元。
村企联营破解发展难题
近年来,广福村天麻产业发展势头高涨,但也存在管理经验不足、销售渠道不广、没有形成产业链等问题。
“俗话说‘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这么大的产业只是村上的人来管理肯定是不行的,我们还是要寻求与专业团队的合作。”广福村支部书记李刚说。
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驻村工作队邀请到县农业农村局、县乡村振兴局等单位现场指导,同时组织外出考察,最终引进两家农业公司,采取“村企联营”的模式,来提升发展效益。
广福村以集体固定资产、资源、资金入股到四川水磨华全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公司负责天麻菌种培植(天麻生长需要的蜜环菌、萌发菌)和管理。与广元博创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达成合作意向,公司主要负责天麻种植、加工和销售。通过“三方”合作共营,形成了培植、种植、加工、销售等完备的产业链,广福村天麻产业问题瓶颈迎刃而解。
周边农户在园区务工。
通过“村企联营”,“村集体经济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脱贫户)”多元化利益联结机制逐渐成熟,年有效带动周边农户余人次务工,集体经济收益年均增收万元,较去年增长14.15万元。
科技支撑助推长效发展
在交通条件、区位条件都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如何让天麻产业长效发展?广福村积极开辟了一条新道路——科技支撑补短板。
驻村工作队通过多方联系对接,成功与成都中医药大学、西南科技大学、重庆中医药研究院等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效合作关系,成立了“研究员工作站”,通过省级“三区”人才、市级科技特派员办夜校、开讲座、搞培训等方式,在全村培养了余名技术明白人。
“以前,我们都是到外地打工挣钱为主,现在我们通过种天麻,在家门口就把钱挣了,遇到问题有专家给我们现场指导,而且经常组织我们培训学习。我现在不但自己种上了天麻,而且也成为了一名土专家。”农户唐绍红指着培植的天麻自豪地介绍道。
技术员讲解天麻杂交技术。
近年来,广福村在天麻产业做大做强上不断探索,建立菌种培育基地,攻克天麻大棚换土栽培、短木段面仿野生栽培等关键技术4项,年均培育蜜环菌、萌发菌等菌材10万瓶。建立天麻产品研发中心,先后推出了天麻粉、天麻面、天麻酒等8类天麻保健品,把天麻的附加值提高了40%。依托水磨乌天麻种植,驻村工作队员王正前发表科技论文2篇,撰写的《天麻设施化栽培新技术》成为高山天麻种植本土教材……
冬去春来,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人员换了一波又一波,但他们工作的成效早已刻在了广福村的每一颗天麻、每一寸土地上。(作者单位:四川旺苍县委组织部)
(图片由作者提供)
原标题:《小小乌天麻致富“金疙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