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部扶贫协作来了,我的命运改变了。”家住昭通市大关县吉利镇营底村火地村民小组的李瑞盆感慨地说。今年46岁的李瑞盆曾经家境贫苦,主要依靠种植玉米、洋芋等农作物为生,外出务工干着最累的活只能挣最低的工资。为了改变家庭困境,在近几年脱贫攻坚各项惠农*策帮扶和大关县发展竹产业的号召下,他返乡创建了合作社,并依托各类*策支持,带动当地产业高速发展。
抢抓机遇,返乡创业
李瑞盆进行天麻授粉
年他返乡后,了解到贫困户可以享受5万元的小额贴息贷款用于产业发展的*策。他与同村民小组的3户贫困户商量,通过贷小额贴息贷款一起发展当地的天麻和筇竹种植,既可以解决就业问题,还可以增加家庭经济收入。在年8月,他带着自己的团队成立了大关县瑞兴农民专业合作社。
李瑞盆组织人员种植天麻
合作社成立后,产业发展规模扩大了,问题也随之而来:资金的短缺、缺乏管理经验。这些问题曾让合作社一度面临“夭折”的风险。就在他不知何去何从时,大关县东西部扶贫协作办在当地组织创业培训,通过培训合格后可以享受15万元的贷免扶补和创业担保贷款。
得知这一消息,他动员合作社内部成员参加了就业创业培训,想办法解决当前的资金难题。在年,为了不影响生产,合作社先安排3人参加创业培训,培训合格后通过3户联保的方式每人贷了15万元的贷免扶补贷款,这才解决了合作社的资金困境。
资金问题解决了,合作社成员干劲也更足了。他们把已发展的天麻种植面积扩大到了亩,竹类苗圃基地扩大到20亩,按照支部+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在火地村民小组种植了亩筇竹,并在年实现收益80余万元,发放劳务工资70余万元,为村集体经济带来2万元的收益。
多方学习,提升效益
合作社的发展得到了群众的好评和上级的认可,为了把合作社经营得越规范,提高产业发展组织化,带动更多的贫困劳动力就业,在大关县东西部扶贫协作办的对接下,李瑞盆在年被推荐到山东寿光开发性金融支持中央*校(国家行*学院)定点扶贫县脱贫致富培训班学习。他学成归来后,学以致用、因地制宜,进一步规范了合作社的管理,自己带领发展的产业也越做越好。年,合作社把原来的30亩竹类苗圃基地扩大到了50亩。由于管理越来越规范,合作社也在年被评定为昭通“市级示范”。
合作社给社员发工资
自合作社创建以来,一直存在管理人才不足的问题,东西部扶贫协作办又一次帮他们解决了这一难题。年8月,东西部扶贫协作办协调组织云南省滇东北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培训班,李瑞盆安排了合作社的另一名年轻成员参加了这一次会议,目的就是为合作社培养管理人才。由于合作社组织领导力强,号召力和群众认可度高,加之合作社有竹类苗圃基地,年9月,村集体公司把营底村年亩竹基地建设的任务交给了合作社,当前正在紧锣密鼓的实施中。合作社在年也发放劳务工资50余万元,其中贫困劳动力工资36余万元,年底,合作社实现收益余万元。
在李瑞盆的带动下,他所在的营底村的产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解决自己就业问题的同时也给更多的贫困劳动力带来了福音。李瑞盆全家3个劳动力都在合作社务工,每年年底还可以享受分红。现在家里债务还清了,生活质量也提高了,今年还添置了一辆小汽车。他时常感叹:“是东西部扶贫协作*策改变了我的命运!”
昭通市扶贫办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