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什么补什么!
在中国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中,除了满足口腹之欲之外,也讲究以形补形。
用食补的方式来调养身体,既不会让身体因“是药三分*”的问题而纠结,也能达到养身的效果和满足你吃货的心,可谓是一箭三雕!
▲猪脑花例如猪脑花就被人们列为这其中之一,可惜光是看这项食材的外表,就让很多食客望而却步,是真的很需要花勇气吃的美食。
但就算是如此,也是不少的食客们对猪脑花趋之若鹜,那么多吃猪脑花真的能达到养身的功效吗?而大家又都是怎么吃这项看着就可怕的食材呢?
▲猪脑花01为什么会有人喜欢吃猪脑呢?
说起猪脑,大家第一反应是“四川人爱吃那东西”。四川人把那叫“脑花儿”。热衷于猪脑的也不只四川人,贵州人、湖南人、湖北人也爱吃。这帮人吃猪脑的历史已很难考证了。
但可以推断的是,它是从古代流传至今的食俗。
首先,大家得开始大规模接受吃猪肉
大规模吃猪身上的东西,是明代以后的事情了。
▲古时候但早在汉代,羊肉和猪肉曾平分了中国人的餐桌。只不过到了唐、宋、元代中国人的餐桌一直被羊肉霸占着。唐代诗人笔下“羊羔美酒”多见,却鲜提猪肉。
北宋被贬*州(今湖北省东部)的苏轼,手头没钱享用贵族吃的羊肉,只能退而求其次改吃猪肉。“*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食,贫者不解煮。早上起来打两碗,抱得自家君莫管。”一首《猪肉颂》流传后世,也把猪肉发扬光大。
▲《猪肉颂》直到明代,猪肉势力重新抬头。那个朝代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干脆说,“猪,天下畜之。”如今,猪肉早就霸占了中国人的餐桌,它的产量在肉类中占到了80%以上。有了吃猪肉的这个大前提,才有了吃猪脑的爱好。
这重口味归功于“以形补形”“以脏补脏”的中医说法和宋代的烹饪技术。
“以形补形”是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提的理论。他认为动物的内脏和人体的内脏在意识形态和生理功能上都十分相似,于是创立了这套理论。经过宋、元、明、清,这套理论逐渐完善。
▲《*帝内经》于是关于猪脑,就有了中医里“甘平,益虚劳,补髓健脑”的说法。久而久之,这成了一种习惯,小时候吃猪脑,大人们总爱留下猪脑给我们吃,说“脑花儿留给你们,补脑。”
除了因为中医,能吃上猪脑离不开另一样东西——烹饪技术的发展。尽管“以形补形”的说法在唐代就有了。但吃内脏是从宋代开始的。
▲孙思邈的“食补”理论因为到了宋代,烹、烧、烤、炒、爆、溜、煮、炖、卤、蒸、腊、蜜、葱拔等复杂的烹饪技术才陆续发展起来的。这些烹饪技术让宋代人能将任何一种食材做成美味。
到了这个时候,不甘寂寞的富人才实践起了孙思邈的“食补”理论,动物的脑、肺、肝……你现在见到的“下水”菜,从那时起被渐渐搬上了餐桌。
02吃猪脑的功效
喜欢吃一样东西,就要全面了解这项东西适不适合你自己的身体情况!
而对于喜欢吃猪脑花的人来说,基本上担心的都是猪脑花中胆固醇含量太高!
▲猪脑在一百克的猪脑中胆固醇有多毫克,在年以前,膳食指南、心脏病指南一般建议把全日胆固醇控制在毫克以内。
也就是说只要吃个十几克的猪脑,胆固醇可能就超标了。
而血液中的胆固醇过高,很容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血管系统疾病。因此大家以前都对胆固醇很恐惧。
但人体体内血液循环中的胆固醇85%以上都是由肝脏合成的,跟外来食物中的胆固醇影响不大,只是一部分人可能对于外源性的胆固醇很敏感,需要限制,还有已经患病的人需要小心。
▲胆固醇85%对于多数人来说,不用太顾及膳食中的胆固醇的摄入量,而且胆固醇还可以帮助我们制造激素和维生素D。
相比于胆固醇,食物中的反式脂肪酸对于血胆固醇的影响要大得多。
因此在年美国膳食指南中,也已经把胆固醇限量取消了。我国版的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中,对于胆固醇没有设置可耐受的最高摄入上限,也是考虑到膳食胆固醇危害证据不足的问题。
▲猪脑成分当然如果不考虑胆固醇,猪脑的营养价值还是不错的。
首先猪脑之所以鲜嫩,是因为其中四分之三都是水分,不含碳水化合物和膳食纤维,有10%的蛋白质和大约10%的脂肪,自然十分鲜香滑嫩。
猪脑的热量主要是来自于蛋白质和脂肪,脂肪供能占64%。其实脂肪总量高一点并不可怕,更重要的是看一下脂肪酸的结构。
▲猪脑的热量成分一般把脂肪酸分成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和饱和脂肪酸。
从比例来看,猪脑中饱和脂肪只占总脂肪的大约四分之一,不算太多。
从绝对值来说,我们一般建议饱和脂肪的热量限制在每天总热量高10%以下,一个女性一天千卡,克猪脑中有2.2克饱和脂肪,一大块猪脑是克,算一下就会发现,如果所有饱和脂肪都来自于猪脑,一天吃三块脑花,还是可以的。
▲脂肪比例03猪脑花的花样吃法
据说在成都早期,流传过天麻蒸脑花的吃法。有一位四川前辈也在文章中回忆说,医院附近的羊肉粉店,吃到过比猪脑花更加细腻的羊汤煮羊脑花。
现在脑花的人气吃法,大多是油煎、香炸、红锅烹煮、烧烤、油卤、冒脑花一类的重口味。但这样也好,唯有十足的重口味才能充分衬托脑花的豪爽。
▲火锅烫脑花火锅烫脑花
这应该是全国流传最广的脑花吃法。用漏勺盛了徐徐深入翻滚的红汤深处,注意了!一定是红汤!
待脑花表面颜色略微灰白,筷子夹开中心完全雪白没有血丝,就可以入口了。吸饱了火锅底料汤汁的脑花,用一句成都方言,叫做“一抿即化”,即使没长牙齿,也能一口吞下!
▲锡纸烤脑花锡纸烤脑花
烤脑花是以前成都夜市烧烤小摊以及现在烧烤店的镇店之宝。
锡箔纸包成一个小碗状,盛放一朵可爱的脑花。端出来的时候,沟壑遍布的脑花上,洒满红色辣椒、绿色香菜、白色芝麻,花红柳绿莺歌燕舞一片,混着滋滋冒泡的热油,好不热闹。这时候,趁热用搪瓷勺子挖脑花吃,最爽了!一个成都妹子很有可能要来三份!
▲小碗冒脑花小碗冒脑花
冒脑花和烤脑花的相似之处都在于小碗盛放,本来就是各家秘方汤汁烫煮,再加上许多香料,滋味丰富。
冒脑花可以说是成都店家典型的隐藏彩蛋,哪家冒菜店要是没一道冒脑花,只怕是个“歪店(假店)”,只能等着被砸场子。
▲卤脑花卤脑花
我印象里,卤脑花最常见的是在吃冷淡杯(一种成都人夏天吃的宵夜)的时候。那时候,方形大搪瓷盘子里,千万片卤猪耳朵堆叠在一起,一只只卤兔脑壳码得整整齐齐,还有卤猪脑花,在昏*的灯光下油光闪闪,十分诱人。
和上述花花绿绿的脑花不一样,卤脑花看起来没有太多调料,但表面会被卤料和卤油浸润成均一的深褐色。
▲脑花一枚好的卤脑花,筷子夹开,应该是内心雪白,但表面卤透了,卤料浸下去还要好几毫米厚,这样的脑花吃起来,咸、鲜、香、软。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