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秋收忙,十月的七星关区杨家湾镇,森林郁郁葱葱,清新的空气中夹杂着泥土的气息。在茂密的树荫下,天麻基地去年种下的一片天麻已然“苏醒”,翘首等待采收。
李章发基地里的天麻。
天麻,是杨家湾镇的重点发展产业。近年来,杨家湾镇立足自身森林资源优势,引导鼓励群众发展林下天麻种植,探索出一条林下经济发展的新路子。如今,天麻产业已成为当地群众增收的主要产业之一。
连日来,在杨家湾镇营盘村林贝天麻繁育基地里,村民们正忙着采挖、搬运、分拣,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务工群众手捧刚“出土”的天麻。
不远处,一位中等身高,皮肤黝黑,身材消瘦的青年,蹲着身子,戴着手套,轻轻挪开天麻窝上的枯叶,再刨开菌材、细土,一个个肥厚饱满、质地坚实的天麻呈现在眼前。他,就是天麻基地的负责人李章发。
“你看,这个天麻头大、尾小、凹肚脐、鹦哥嘴,品质很好,是一个标准的乌天麻。”说罢,李章发便用手“刨”出一个天麻,笑着介绍道,“天麻这种植物和其它农作物的生长条件不同,高品质的天麻对于生长的环境要求比较高,而营盘村的海拔、环境等自然条件,正符合高品质天麻的生长要求。”
务工群众在基地采收天麻。
天麻被誉为“定风神箭”“定风草”,有“头晕神药”之称,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和食用价值。年,27岁的李章发在外打工,闲暇时在书店看到一本关于天麻栽培技术的书籍,越看越有兴趣,便花了5元钱买走,不曾想,这本书让他与天麻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外打工多年,让我明白,要想实现自己的价值,光靠打工是不行的。”李章发告诉记者,因母亲早逝,李章发早早地担负起了家庭的责任。在外打工足足9年的他,进过玩具厂、电子厂、家具厂,挣的钱也勉强够生活。但对于他来说,去哪里都是漂泊,于是便收拾行李,背上行囊,毅然踏上返乡创业之路。
李章发回到村里后,带着打工攒下来的1万多元钱,一本书,便开启了他的天麻事业……
准备销往外省的天麻。
“我们当地的坡度、土壤土质、蓄水功能等各种条件都很好,种天麻肯定没问题。”然而,因为没钱、没技术、没路子,李章发提出种植天麻的想法后,遭到全家人的一致反对。“其实家里人不支持也是有原因的,虽然村里的环境适合天麻生长,以前大部分人家也有种植天麻的经历,我家也不例外,但由于缺乏技术,产量越来越少,后来大家都不种了。”李章发说。
但倔强的李章发没有动摇,在亲友的反对声中,顶着压力,踏上了他一个人的创业路。那年冬天,他拿着1万多元钱的家当,到湖北、云南等地学习了种植技术,并亲自挑选优质麻种带回家,在自家地里种下了平方米天麻。
天麻种下了,但要把天麻种好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尽管李章发在天麻地里悉心栽培,但第二年等来的却是颗粒无收。“本地土质不适合外地天麻的生长,当时全部家当打水漂,心里真不是滋味。”李章发在品种上吃了亏。在短暂悲伤过后,他又四处借钱,向毕节本土天麻种植能手讨教,学习种植技术,继续他的天麻事业。
“从决定种天麻的那天开始,我就没想过放弃!”凭借着他的一股子拼劲,坚持与执着,李章发开始了漫长的摸索,不断反复试验种植。终于,在年冬天,李章发忐忑地刨开天麻窝,一个个肥厚饱满的天麻出现在他眼前。
这些年来,李章发稳扎稳打,逐年扩大种植面积、提升种植技术,成为了村里的天麻种植大户,得到*委*府和有关部门的资金支持,同时,也带动了周边群众在基地务工。“我从开工的第一天就来基地干活了,一天有80元的收入,一年下来有2万多元钱。”今年55岁的晏华祝说,像她这样长期在基地务工的有10多人,只要不懒,大家都能在基地上挣到钱。不仅如此,李章发还免费给当地村民送种子、教技术,让他们在家门口找到财路。
经过多年打拼,李章发的种植基地里已种出20万平方米的天麻。由于品质好,每年到采收季,来自全国各地的消费者都会陆续“下单”。“下一步,我计划继续扩大规模,将天麻产业做大做强,带领更多的乡亲们稳定增收致富,吸引更多年轻人返乡创业,投身家乡建设。”对于未来的发展计划,李章发信心满满。
李章发的创业故事是杨家湾镇发展天麻产业的一个缩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杨家湾镇依托当地自然生态环境,利用山林荒坡,大力发展林下仿野生天麻种植产业,提高林业经济效益,带动当地群众增产增收。下一步,杨家湾镇将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试点带动,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坚定不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的原则,大力发展立体农业,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图/文葛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