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熊继柏教授一直提倡中医的生命力在于临床,要用经典理论指导临床。今天小编带你来学习一下熊老“经典指导临床”关于眩晕的证治经验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熊继柏教授是湖南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国家级名中医。熊教授年过七旬,学验俱丰,对中医经典理论十分熟稔,从事中医临床56年,诊治患者约85万人次,临证经验十分丰富。
辨治眩晕重要经验
1.辨治眩晕,当先审证候虚实
眩晕之证,病机比较复杂,临证当先审证候虚实。一般而言,新病多实,久病多虚;体状者多实,体弱者多虚;兼呕恶、面赤、头胀痛者多实,兼体倦乏力、耳鸣目蒙者多虚;发作期多实,缓解期多虚,病久常虚中夹实,虚实夹杂。
2.虚证眩晕,需详辨脏腑病位
虚证眩晕,总因虚损而致清窍失养所致,然临证却需详审脏腑病位。肝阴不足,肝郁化火,可致肝阳上亢,其眩晕兼见头胀痛,面潮红等症状。脾虚气血生化乏源,眩晕兼有纳呆,乏力,面色淡白等;脾失健运,痰湿中阻,眩晕兼见纳呆,呕恶,头重,耳鸣等。肾精不足之眩晕,多兼腰酸腿软,步摇发脱,耳鸣目蒙。
3.眩晕频作,警惕中风发生
眩晕频作,若兼头胀而痛,心烦易怒,肢麻震颤者,应警惕发生中风。如清代李用粹《证治汇补·卷一·中风》所说:“平人手指麻木,不时眩晕,乃中风先兆,须预防之。”熊教授指出:“必先息风化痰,速治眩晕,以杜绝其中风,此即中医治未病之法则”。
验案举隅
案例1:患者某,男,26岁,工人。年11月12日初诊。诉眩晕,头闷头重半年许,医院住院治疗,效不显,现仍需服镇静药以维持。就诊时症见:头目眩晕,头重如蒙,伴四肢麻木,耳鸣如蝉,两侧头痛,少食多寐,胸闷泛恶,喜吐涎,二便尚调。舌淡红,苔薄*腻,脉弦滑。
辨证分析:朱丹溪云:“无痰不作眩”,本案患者眩晕,头重如蒙,并见肢麻,多寐,胸闷吐涎,查其舌苔薄*腻,脉弦滑,知为风痰内蕴之证。
治疗:治以化痰熄风,选用温胆汤加味。处方:石菖蒲10g,野天麻30g,僵蚕15g,全蝎6g,陈皮10g,法半夏15g,茯苓15g,枳实10g,竹茹10g,甘草6g。15剂,水煎服。年1月5日二诊:诉其眩晕已大减,多寐、胸闷、喜吐涎诸症多有改善,但见两侧头痛。舌淡红,苔薄*腻,脉弦滑。原方既效,略作调整,续进10剂。处方:野天麻30g,钩藤20g,川芎15g,白芷15g,*芩6g,陈皮10g,法半夏10g,茯苓15g,枳实10g,竹茹10g,甘草8g,僵蚕15g。10剂,水煎服,日1剂。后患者因患瘰疬,复来就诊时,诉其头晕头蒙已痊愈,至今尚未复发。
案例2:患者某,男,42岁,长沙市人。年7月10日初诊:诉头晕而重,目蒙,疲乏,颈胀背痛,易感冒。诊见舌苔*,脉细。
辨证分析:此证头晕重,目蒙,疲乏,脉细,是为气虚之候,张景岳谓“无虚不能作眩”。此为气血亏虚、清阳不升之眩晕。
治疗:治以益气补血,升举清阳。方选益气聪明汤加味。处方:西参片6g,*芪30g,白芍10g,葛根40g,*柏5g,蔓荆子10g,升麻3g,羌活10g,天麻15g,炙甘草10g。10剂,水煎服,日1剂。年7月20日二诊:诉头晕略减。仍头重,颈胀,疲乏。舌苔薄*,脉细。前方再进10剂。年7月30日三诊:诉头晕疲乏大减,但腰腿酸痛,舌苔薄*,脉细。拟益气聪明汤加杜仲、续断。后随访得知病获痊愈。
文末福利:“经典指导临床”,读经典,跟名师,做临床,是中医人成才的不二法门。很多中医人就缺一个“明师”,真正意义上的明师。现在机会就在眼前,由国家健康委员会主管的全国一级学会——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主办的“国医薪火传承”系列中医药文化及学术高级研修班全新升级。感兴趣的小伙伴可扫描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