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是患者的主观感觉描述。眩是指视物旋转或漂浮,晕是指头晕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眩、晕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轻者闭目可缓解部分症状;严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症状。
现代医学认为,眩晕是因机体对空间定位障碍而产生的一种动性或位置性错觉,它涉及多个学科,可见于西医的多种疾病。如梅尼埃病(美尼尔综合征)、高血压病、低血压、脑动脉硬化、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贫血、神经衰弱等。
眩晕的辨证要点
1.辨脏腑:辨肝阳上亢、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脾失健运、痰浊中阻及肾精不足。
2.辨标本虚实:肝肾阴虚,气血不足为病之本虚证;风、火、痰、瘀为病之标实证。
中药辩治
1肝阳上亢证
主症:眩晕,耳鸣,头目胀痛,口苦,失眠多梦,遇烦劳、郁怒而加重,甚则仆倒,颜面潮红,急躁易怒,肢麻震颤,舌红苔*,脉弦或数。
治法:平肝潜阳,清火熄风。
常用方:天麻钩藤饮加减。常用药:天麻、石决明、钩藤、牛膝、杜仲、桑寄生、*芩、山栀、菊花、白芍。
辨证加减:若肝火上炎,酌加龙胆草、丹皮、夏枯草。若肝肾阴虚较甚,酌加枸杞子、首乌、生地、麦冬、玄参。若见目赤便秘,可选加大*、芒硝或当归龙荟丸以通腑泄热。若眩晕剧烈,兼见手足麻木或震颤者,加羚羊角、石决明、生龙骨、生牡蛎、全蝎、蜈蚣等镇肝熄风,清热止痉。
主症: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白,神疲乏力,倦怠懒言,唇甲不华,发色不泽,心悸少寐,纳少腹胀,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补益气血,调养心脾。
常用方:归脾汤加减。常用药:*参、白术、*芪、当归、熟地、龙眼肉、大枣、茯苓、炒扁豆、远志、枣仁。
辨证加减:若中气不足,清阳不升,可合用补中益气汤。若气虚卫阳不固,当重用*芪,加防风、浮小麦益气固表敛汗。若脾虚湿盛,可酌加薏苡仁、炒扁豆、泽泻等,当归宜炒用。若血虚较甚,可加阿胶、紫河车粉(冲服)。若阴虚火旺,可加鳖甲、知母、*柏、丹皮、地骨皮等。若肾失封藏固摄,遗精滑泄者,可酌加芡实、莲须、桑螵蛸等。
主症:眩晕日久不愈,精神萎靡,腰酸膝软,少寐多梦,健忘,两目干涩,视力减退。或遗精,滑泄,耳鸣,齿摇;或颧红咽干,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或面色白,形寒肢冷,舌淡嫩,苔白,脉弱尺甚。
治法:滋养肝肾,益精填髓。
常用方:左归丸加减。常用药:熟地、山萸肉、山药、龟板、鹿角胶、紫河车、杜仲、枸杞子、菟丝子、牛膝。
辨证加减:若阴损及阳,肾阳虚明显,予右归丸温补肾阳,填精补髓。或酌配巴戟天、仙灵脾、肉桂。兼见下肢浮肿,尿少,可加桂枝、茯苓、泽泻。兼见便溏、腹胀少食,可加白术、茯苓以健脾止泻。
主症:眩晕,头重昏蒙,或伴视物旋转,胸闷恶心,呕吐痰涎,食少多寐,舌苔白腻,脉濡滑。
治法:化痰祛湿,健脾和胃。
常用方: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常用药:半夏、陈皮、白术、苡仁、茯苓、天麻。
辨证加减:眩晕较甚,可酌加代赭石、竹茹、生姜、旋覆花。脘闷纳呆,加砂仁、白蔻仁。兼见耳鸣重听,酌加郁金、菖蒲、葱白、白芷。痰郁化火,宜用*连温胆汤清化痰热。
眩晕的转归和预后:眩晕属于功能性者,治疗护理得当,预后多属良好,尤其颈源性眩晕铍针结合推拿治疗常能应手而效;器质性疾病引发重症眩晕,经久不愈,发作频繁,经久不愈,当属疑难慢病,治疗也要多维度考虑,病证结合,标本兼治,针药并用,预防其变。
诊治专家
杨以宁
北京中医知名专家
▼
临床诊疗经验四十五年
中华中医药学会会员
国医大师周超凡亲传弟子
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理事
神经内科联合诊疗中心会诊专家
北京全域联合面神经研究院专家
▼
面瘫、面瘫后遗症、面肌痉挛、面肌萎缩、头痛头晕、焦虑失眠、记忆力下降、梅杰综合征、三叉神经痛、癫痫、脑萎缩、脑出血后遗症、脑血栓、脑缺氧、供血不足、中风偏瘫、帕金森、颈腰椎压迫神经引起肢体麻木疼痛等神经内科疾病。
从事中医临床工作40余年,在中医诊疗面神经疾病方面颇有积淀和建树。早年学习中医时,师从中医学家关幼波的堂弟关隆老先生,潜心学习中医诊治疑难病。近年来不断探索,拜国医大师周超凡老先生为师,在中药用药方面继续下苦功夫,深入研究。曾多次受邀参加中西医疑难病诊疗学术报告会并发表重要演讲。曾多次受到BTV北京卫视《北京您早》、《都市晚高峰》等栏目的采访;同时也作为北京法制晚报《健康大讲堂》栏目受邀嘉宾,对于面神经疾病进行科学宣教,得到众多业内人士和患者的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