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
表现:烘热汗出、烦躁易怒、潮热面红、眩晕耳鸣、心悸失眠、腰背酸楚、面浮肢肿、情志不宁等
病因病机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另外,肾阴阳失调,常涉及其他脏腑,尤以心、肝、脾为主。
1.肾阴虚
2.肾阳虚
3.肾阴阳倶虚
辨证论治
1.肾阴虚证
主症:绝经前后,月经紊乱,月经提前量少或量多,或崩或漏,经色鲜红,头晕目眩,耳鸣,头部面颊阵发性烘热汗出,五心烦热,腰膝酸痛,足跟疼痛,或皮肤干燥、瘙痒,口干便结,尿少色*,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养肾阴,佐以潜阳。
方药:左归丸合二至丸加制首乌、龟甲。
若出现双目干涩等肝肾阴虚证时,宜滋肾养肝,平肝潜阳,加枸杞子、杭菊花、沙苑子;若头痛、眩晕较甚者,加天麻、钩藤、珍珠母以增平肝息风镇潜之效;若心肾不交,并见心烦不宁,失眠多梦,甚至情志异常,舌红少苔或薄苔,脉细数,治宜滋肾宁心安神,方用百合地*汤(《金匮要略》)、甘麦大枣汤(《金匮要略》)合*连阿胶汤(《伤寒论》)加减。
2.肾阳虚证
主症:经断前后,经行量多,经色淡黯,或崩中漏下,精神萎靡,面色晦暗,腰背冷痛,小便清长,夜尿频数,或面浮肢肿,舌淡,或胖嫩边有齿印,苔薄白,脉沉细弱。
治法:温肾扶阳。
方药:右归丸加减。
3.肾阴阳俱虚证
主症:经断前后,月经紊乱,量少或多,乍寒乍热,烘热汗出,头晕耳鸣,健忘,腰背冷痛,舌淡,苔薄,脉沉弱。
治法:阴阳双补。
方药:二仙汤(《中医方剂临床手册》)合二至丸加菟丝子、何首乌、龙骨、牡蛎。
点击此处免费领取
点击此处免费领取
点击此处免费领取
点个在看你最好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