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白术天麻汤
导读
半夏白术天麻汤是治疗痰浊上扰头痛、眩晕的名方。此方在《医学心悟》《脾胃论》《古今医鉴》《奇效良方》等书均有记载,具有化痰熄风、健脾祛湿的功效,主治风痰所致的眩晕、头痛、痰多、胸闷、恶心等症。临证运用疗效卓著,古今医家颇为推崇,现被广泛应用于美尼尔氏综合征、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偏头痛、原发性高血压病、脑梗死等多种疾病。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学习这一经典名方——半夏白术天麻汤吧~
前世今生现代学者经过对古籍文献的全面梳理分析与研究发现,半夏白术天麻汤目前主要存在六首同名方,其最初原型为李杲所创,组方思路与张元素所制天麻半夏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化痰玉壶丸有一定的继承关系,后世有四位医家发展出共计五首同名方。清代程国彭在继承李杲基本思路的基础上,抓住“痰湿”这一核心,减少原方补中益气的药味而专于化痰湿、息内风。将其精简改造为两首同名方,分别适应痰厥头痛与风痰眩晕两种病证。其中主治风痰眩晕之方被收入《方剂学》教材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一批《古代经典名方目录》,对当代影响最大。其组成为姜半夏5.g、白术11.19g、天麻、茯苓、橘红各3.73g、炙甘草2g、生姜2g(鲜品一片)、大枣两枚(按数量计),基源清晰,各药味剂量安全,均不违背年版《中国药典》。虽然经过清代的改进,服用方法可能为一日一剂,但单日服用剂量与李杲初创时相差不大,每剂药材总量约合今37.g。[1]
组方详解
半夏功能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医学启源》称其能“治太阴痰厥头痛。”天麻功能息风止痉,平肝祛风通络,主治眩晕头痛肢麻等证,为治疗眩晕头痛之要药。《本草纲目》引张元素语,谓其“治风虚眩晕头痛”,李杲谓:“其苗为定风草,独不为风所动也。”二药配伍使用,化湿痰而息内风。
白术功能健脾益气,燥湿利水,善治脾虚神疲,水饮内停,痰饮眩晕等症。《名医别录谓其“消痰水”,《医学启源》谓其能“去脾胃中湿”。在李杲原方中还有人参、*芪与苍、白术一同补中益气,程国彭在此减去另外三药,仅保留兼能健脾消痰的白术(同时增加了白术的剂量),使本方在补中益气方面的功效稍减,祛痰之力更专。
茯苓功能利水渗湿,健脾和胃,宁心安神,《名医别录》称其能治“膈中痰水”,“长阴,益气力”。李杲原方曾有泽泻,与茯苓共同利尿导湿。程国彭减去泽泻,仅留茯苓,上可助半夏天麻除风痰,中可助白术健脾消痰,下可淡渗利水除湿,组方更为精当。
橘红,李杲原方使用橘皮,橘皮去白即橘红。其法始于《雷公炮炙论》,明清诸家使用较广。《神农本草经疏》曰:“橘皮,留白补脾胃和中;去白消痰理肺气。”《本草从新》言:“入疏通药,则去白。”本方程国彭变橘皮为橘红,更进一步削弱了健脾功效转而强化祛痰疏通之功。
程国彭对李杲原方进行了较大幅度的精简,总体方向是减少补中益气而专于化痰湿而息内风,消补兼施,抓住“痰湿”这一病机核心。
临床应用
半夏白术天麻汤自初创时起,一直主要用于痰厥头痛与风痰上扰之眩晕的治疗。现代临床中,广泛适用于各类以眩晕及头痛为主证的疾病。
辨证要点:本方临床应用以眩晕头痛、舌苔白腻、脉弦滑为辨证要点。阴虚阳亢、气血不足所致之眩晕,不宜使用。
加减运用:若眩晕较甚者,可加僵蚕、胆南星等以加强化痰熄风之力;头痛甚者,加蔓荆子、白蒺藜等以祛风止痛;呕吐甚者,可加代赭石、旋覆花以降镇止呕;兼气虚者,可加*参、生*芪以益气;痰湿偏盛,舌苔白滑者,可加泽泻、桂枝以渗湿化饮。
现代应用:多用于高血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颈椎病、原发性头痛、梅尼埃病、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等。在遇到上述病种时,当辨证符合中医以痰为主要病理因素的相关证型,即可酌情加减使用本方。[2]
小编寄语
古方经过前人长期的临床检验而流传至今,是祖国医药学的宝贵遗产。我们有责任好好加以继承、整理,临床运用中要善于变通化裁,更好地做到古方今用,让古方发出新的光和热!
方歌
半夏白术天麻汤,苓草橘红枣生姜;
眩晕头痛风痰盛,痰化风息复正常。
参考文献
[1]薛昊,陈仁寿.经典名方半夏白术天麻汤源流与应用考[J/OL].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1-7[-06-03].
[2]王治中,安永东,杨英,王芳.半夏白术天麻汤临床应用及实验研究现状[J].西部中医药,,(08):-.
长
按
关
注
赵永烈工作室
更多头痛小科普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