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年,是乡村振兴“元年”。
在新时代背景下,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贤正被赋予新的历史内涵,“新乡贤”群体是一支重要的支撑力量。
在贵州,“新乡贤”已经出发,他们不仅具有传统乡贤的一般特征,更是村庄利益的间接相关者、村庄发展的增量行动者、村庄振兴的理念推动者。
他们是学者、是商人、是教师……被乡里乡亲视为“领路人”。
他们有思想、有情怀、有作为……正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本网记者吴蔚李思瑾
张娟:产业带头人,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益民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年返乡创业,结合当地气候条件发展冬荪种植,直供香港等地。在她带领下,安乐乡营脚村几乎家家种冬荪,户均增收超过元。
入秋后,到了冬荪蛋破土而出的时节。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安乐乡营脚村民们格外小心地看管自家的牛羊等牲畜,防止它们进入树林踩踏。
4年前,村民们对如今的产业带头人张娟返乡种冬荪,表示不理解:“一个女娃子,在外体面的工作不要,回山里种这个填不饱肚子的玩意。”“兴许干个大半年,她就打退堂鼓了。”
大方县益民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娟
有些村民甚至不顾张娟劝阻,任由牛羊进入山林啃草,破坏了不少腐叶层中的冬荪蛋。
也有村民靠着向张娟“借”菌种发展种植业,收获了脱贫致富的“第一桶金”。
如今,大家以为会退缩的“女娃子”成为了村里产业发展的“主心骨”。村民要种什么、养什么,都会跑来征求她的意见。
回乡创业4年多,张娟最高兴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来了,村里聚集了人气,村民更有精气神。
村民们都把张娟当作营脚村产业发展的“主心骨”
返乡:流转撂荒土地种植冬荪
和营脚村大多数年轻人一样,张娟最初选择了外出务工。
这个祖祖辈辈种植玉米的小山村,农业,仅能勉强满足村民们的口粮。
在外工作十多年后,张娟回乡探亲。营脚村还是同以前一般美好恬静,民居掩映在绿树丛间,但却显出一种寂寥:老人在房前阴凉处坐着,偶尔闻得几声鸡鸣狗吠;山间土地撂荒,野草长得跟人一样高,“村里很少能见到年轻人。”
张娟在自家小院试种了多种农作物
张娟决定“捡起”那些荒芜的土地耕作。年年底,她辞去在黄果树景区的工作,在到县里各乡镇、村组的种植合作社参观学习时了解到,大方县境内诸多山林,气温不高于20℃,湿度在85%以上,环境气候条件正适宜冬荪生长。
年1月,张娟回村成立了大方县益民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流转亩土地。开春后,冬荪菌种备好,村里的年轻人们又外出了。
合作社招的第一批务工人,最年轻的50多岁。拎着锄头、镰刀在林中聚集的,更多是70多岁的老人。
有村民担心是否能按时领工钱。张娟为安他们的心,每天下午结算当天的工钱。半月以后,村民们主动建议“一周结一次”。一个月后,村民们又说:“女娃子是实在人,以后工钱就月结吧!”
张娟叮嘱村民要定期给辣椒除草
农业的效益并非立竿见影。年下半年,合作社资金周转出现了困难,家人劝张娟放弃,她却执意坚持:“彝家儿女就是‘一根筋’,不做好不罢休。”幸而乡党委政府申请到了国家扶贫资金,并鼓励当地百姓入股,才助合作社渡过难关。
张娟认为,仅靠鼓励村民入股合作社,让他们年底领取分红,不能算真正的带动发展。村里有几位靠着低保过日子的“懒汉”,每天除了喝酒就是睡觉。张娟性子爽直,遇到这样的村民,就去“骂”他们。
“骂”了两三回,“懒汉”竟然拎着锄头去地里干活,一月下来能拿到多元的工资。从此见了张娟,总是乐呵呵的:“谢谢你把我‘骂’醒了,现在越干越有劲儿。”
带动:家家户户“重拾”农业
创业第一年,张娟种下亩冬荪,村里仍有不少闲置土地。
张娟鼓励乡亲们自己种,他们都不大乐意:“种了卖给哪个?”
“发展产业,有赚有赔,我顶得住就先顶着。”资金已经有些紧张的张娟这样想着,然后跟有顾虑的村民说,先拿菌种去种,种好了,卖出去了,再来支付菌种钱,“卖不出去,就拉来我这,我数钱给你们。”
经一番游说,张娟将菌种“借”给了12户人家试种。紧接着,她四处参加冬荪种植培训班,将菌种采购、增产增效技术栽培、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病虫害防控等技术仔仔细细记在笔记本上,回村开办农民夜校,利用茶余饭后时间集中开展技术培训。
张娟向村民传授冬荪种植技术
年冬,12户试种冬荪的人家获得了多元到0多元不等的收益,更多的村民心动了,没事就到合作社“围观”加工冬荪的生产线。
年开春,一辆“京”字号牌的车开进村子。车上走下一名客商,他找到在林间劳作的张娟,想要订购20万斤冬荪。
“可我们村只有亩冬荪,产量差得远。”张娟只得跟客商致歉,并约定来年有机会再合作。
后来,又来了几个说粤语的客商,听说来自香港。村民很惊讶:“原来冬荪这么好卖!”当月,在合作社务工的多个村民,陆续向张娟“借”菌种。一年后,营脚村99%以上的农户都种植上了冬荪。
张娟向来客介绍:“这就是我卖到香港的冬荪。”
11月,林间的冬荪像开花一样冒出来。
一天早上9点,张娟背着竹篓上山,十几位村民们已在劳作,有些竹筐都已经装满了冬荪。她欣喜地问:“大家怎么来这么早?!”
“比你想的还早。”一位大姐笑着说,他们天不亮就上山了,等采摘完自家种植的冬荪,还要去合作社帮忙。
盛产期的冬荪长势喜人,村民们忙得不亦乐乎:“快乐得都不想回家吃饭了。”
“最爱看村里丰收的景象。”张娟说,每当看到村民们背着花背篓,哼唱着彝家山歌去采收冬荪,再一篓一篓地从山上背下来,倒在三轮车里,她就特别满足和幸福。
收获:更多年轻人因信任“留下”
村民们开始相信,通过务农也能过上好日子。截至今年,营脚村超过70%的年轻人选择“留下”。
尚庆勇就是其一。年,他拿出在浙江务工20多年的积蓄,推倒老屋修建新房,装修一半没钱了,又准备外出继续赚钱。
“跟我们一起种冬荪,不比外出打工差。”经张娟劝说,尚庆勇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种植了亩冬荪,头一年收获5万多斤鲜品。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到营脚村“重拾”农业
去年因为疫情,春耕推迟。乡亲着急地问张娟,除了冬荪还能种什么。当她问大家是否愿意种魔芋和辣椒时,得到的回答出乎意料地一致:“你种哪样,我们就种哪样。”
不仅曾经撂荒的土地种上了经济作物,村民们房前屋后的零碎土地也被利用起来了。
今年,有村民想在山林里放养兔子,问张娟“行不行?”
张娟鼓励:“先把技术学到位,做规范,要办特种养殖证先要经得起检验。”
还有村民在树林中挖到野生黄精,想引种种植,也跑来询问。
张娟叮嘱:“黄精喜爱阴湿的环境,可以选择湿润荫蔽的地块。”
营脚村曾被撂荒的土地如今都种满了农作物
从冬荪种植到各种新奇的想法,村民们都喜欢来跟张娟商量,他们形容“不问的话,心里没底”。
“其实我也不是哪样都懂。”张娟说,如果遇到“盲区”,她会帮村民对接联系专家,或带他们外出考察学习,“弄清楚了再着手干”。
据张娟和村民们粗略估算,除了现在主要种植的冬荪、魔芋、辣椒,营脚村的山林里,每年都会采收野生猕猴桃2万多斤、野生杨梅多斤、羊肚菌多斤、天麻0多斤、重楼0多斤。
“这不就是新闻里常说的‘靠着绿水青山,收获金山银山’么!”张娟认为,乡村振兴,不光是种好地、挣到钱,还要环境好、生活好,“天天都有新气象”。她跟村民们商量,除了农业,还能再做点什么,比如乡村旅游。
营脚村村民们相信张娟,也相信生活会越来越好。
一审:曹轶
二审:林萌
三审:王幸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