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作家协会主管以展示贵州作家创作成果、
NO·
贵州作家·百花园地
此生,与书为伴
作者:张再杰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读书增长知识,对于我来说,读书改变了人生。书是我的命运之源,是我的立身之本。已经中年的我,没有什么爱好,不会下棋,不会钓鱼,不会打麻将,也不唱歌跳舞,也不善交朋结友,更不喜喝酒聚会。唯一的爱好是读书,书是我长期的不变的伴侣,成了我一生不变的嗜好。生命中,我的印象最深的就是书,还有许多和书有关的故事。
1、《三国演义》影响我的一生。
这是影响我人生的第一本书。
年,我12岁。那是我小学未毕业就辍学在家的第二年。没有上学的我,白天跟父母下地干活,每天一早一晚上山放牛。云贵高原的偏远山区农村,冬天一般没有什么活儿,而我的任务就只剩下上山放牛。那时家里非常穷,一家九人里,我们兄妹七人,每年每人只能穿一双鞋子。这双鞋子,既要穿着上山砍柴、割草、放牛,还要下地薅包谷、挖洋芋、打猪草、铲灰施肥,一年四季的农活都要穿上它。实际上,往往一般不到两个月,我们就会把它穿烂了,三四个月后,直到头通底落。用母亲的话说,我们能“把鞋子穿得连尸首都找不到。”因此每到年末的冬天放牛,就成为一件辛苦的事,因为那得光脚出门上山。
那年的冬天特别冷,刺骨的北风,冰冷的小雨,长时间不化的雪堆覆盖着山林草地。由于给牛儿过冬的草存得有限,冬天的顶风放牛,对于我来说在所难免,只要不是大雪封山,我都得要骑牛出门上山。母亲不忍心看到我的受冻,打算提前给我买一双球鞋放牛过冬。由于天气干旱,那年的收成并不好,包谷歉收,养猪生病,家里没有什么可以变卖的。母亲想来想去,决定把仅有的一只公鸡背到20余公里以外的小镇上去卖。便和父亲商量此事,得到了父亲的同意。由于几个弟妹都没有这份“待遇”,让他们很是羡慕。当时,家里农活较忙,父亲母亲都不去镇里,卖鸡买鞋的事就交由我自己去办。
30多里以外的牛场镇,是附近几个乡镇的中心集市,要走近三个小时。路上泥泞阴雨,自不必说。到市场后,通过一番讨价还价,我很快把那只鸡以4块5毛的价钱卖给了一个穿着讲究却语言生硬的青年男人。在我们的心目中,他们都是城里人,有钱人,细皮嫩肉,举止优雅,和我们这些乡下人不是生活在同一个世界里。得到钱后的我激动得全身发抖,我对这个买了我的鸡的中年男人充满感激,他使我变“有钱人”了。4块5角啊!我的兜里从来没有装过这么多钱,我走路也像只公鸡似的昂首挺胸,很是自豪;同时我还用手紧紧捏着,生怕钱会忽然间就不在了,被人偷走了。
冬天的小镇上熙熙攘攘,人来人往,车水马龙,非常热闹。我想在买鞋之前先四处看看,想象那种城里有钱人的感觉。走着走着,鬼使神差来到了新华书店,我便走了进去。我在书店的柜台前站定,看到了那些我在家里辍学后四到八处去借阅的连环画,东周列国故事、隋唐英雄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和水浒传等等,它们安静地躺在隔有玻璃的橱柜里,一本本的摆开去,红红绿绿,整整齐齐而又修然高贵,仿佛在等着我去翻阅那精美的插图,简洁而明了的文字,让我留连忘返。
辍学两年的我,在家的我冬天除了放牛几乎无事可做,我把看书当成了消磨时光的唯一手段。但家里穷,没有什么书,我看的书都是去邻村的小舅和小叔那里借来的。这时,柜台最高一层的一排一色的麦绿色的书吸引了我,那是《三国演义》!那时,我已从一个一起去寻找野生天麻的大哥哥那里知道,有关《三国演义》的连环画共计48本,我几乎找来一大半看了,其余的找不到。我断定这是真正的小说,连环画里的东西这里面一定都有,如果一旦拥有了它,就可以完全不用四处找其他连环画来看了。
我对站在柜台里的那个中年女人说:“同志,请拿那本三国演义来看看。”也许是我的身体太矮了,她没有看见我。见她没有反应,我又说了一遍。“请拿那本三国演义来看看。同志。”她没有看我,也没有答话,而是自顾张罗那些大人带着小孩子要的书。冬天的书店里有很多人,大人居多,小孩子很少。我以为我的声音太低了,又过了一分钟,我指着书架的最高层大声说:“老师,请拿那本三国演义来看看。”
这时,她从柜台里偏过头转过脸来,眼睛似乎专注地对着我足足十秒钟,“哪一本?”她问。我又用手指了指那本书的位置。“两块三。”她对着我一字一顿地说:“你要买,我就上去拿,你如果不要,就只远远的看一眼就得了。”她说完又自己照顾别的客人,嘴里还咕隆了一句:“一个小屁娃儿,看什么《三国演义》啊?”
她的话激怒了我。我大声说:“我要买。”
我说出这句话时,周围的看书买书的人都安静下来,怔怔地看着我。我已被自己的话吓了一跳。我并不知道,那个年代,花两块多钱去买一本书,别说是小孩,就是大人,也得掂量掂量,当时的大米也只是7块多钱斤。买书,是有钱人的游戏,买这种书,更是奢侈的活儿。
她又盯着我看了几秒钟,然后走过来。对着我,认真地说:“那,开钱吧。”
书店里的人惊奇地看着我,看着我这个冬天里衣衫褴褛、光着脚丫、嘴唇发青、浑身发抖的小孩。可能是我当时十分想读到这本书,或者是她的表情激怒了我,我想都没有想,就掏出了那四块五毛钱,摊在齐我脖子高的柜台上,从里面捡了两张一元的,又抽出一张五毛的推到她的面前。多年以后,读到鲁迅先生的《孔乙己》,里面有“排除九文大钱。”觉得就和我当时的情形差不多。
见到钱,这个穿着干净、冷面高傲的女人立刻露出温和的笑容。她看了柜台上的钱,没有直接去接,而是再看了看我,狐疑而又温和地说:“孩子,你决定要了?”“是的。”我坚定地说。其实我已没有选择。
“好!我给你去取。”她说着,然后转过身去,在柜台里面一扇门的背后杠出一个黑色木梯,小心的搭在书架上,慢慢爬上去。我看到她努力伸展身子,用两根手指在书脊上向下一扣,两本一样的书就倾斜出来,她用五根手指把书捏住,并在书背面看看,嘴里说“没有错,书价就是二块三,分上下两册。”然后把书取下来,另一只手弯曲着,把书抱在胸前,然后下了木梯,她在能翻转的柜台面上取出一个椭圆形的图书章来,在一个红色的盒子了压了压,印上印泥,当着我的面,认认真真地在一本书的背面封底盖上印章,看了看,大概是看盖得正不正。然后又在另一本书的背面又盖了一下,对着盖的地方吹一吹,最后合上封底,满面笑容地递到我的手里。大声说,“拿好了,小伙。”
我接过两本厚厚的书,感觉到它沉沉的分量,小学未毕业就辍学的我,除了《新华字典》而外,我还从来没有拥有过这么厚的书,何况是小说!如今这书是我的了,我激动得眼泪都要流出来了。我摩挲着书的墨绿色的封面,看到上面的毛笔繁体行书核桃大的“三国演义”几个字,旁边竖起还有“人民文学出版社”楷体字样,深灰的暗色花纹,亮亮的封面,打开书的扉页,一股细细的墨香扑面而来,沁人心脾,让我精神一振,久久不散。
我没有来得及看周围的人的表情,就抱着书匆匆忙忙的走出书店。一出店门,一阵刺骨的北风吹来,我的脸上身上一阵凉意。这时的我,突然间清醒过来,这才意识到自己干了一件天大的错事,一只鸡的价钱大概刚好是一对球鞋的价格,我用买过冬鞋子的钱给花掉一半多,意味着我买不到球鞋了!我一路走,一路想,脑袋里一时是书的内容,一时又是一片空白,我看着手中的书,来来回回地想这件事情是怎样发生的。最后天色渐晚,我在回家的路上,不是想自己如何才能度过这个寒冷的冬天,而是想晚上回到家后怎样向爸爸和妈妈作出说明和交代。
事实正像我预想的那样。光着脚丫回到家里时,天早已黑下来。当爸爸知道这件事时,足足有一分钟看着我,不知是高兴,还是愤怒,但看得出,他被我的行为震动了。好久时间后,他突然哈哈大笑起来,说了句:“书呆子啊,老子看你就光脚板过冬吧。”而妈妈气得一个晚上没吃饭,几天不和我说话。不几天,爸妈变卖了一些包谷也给几个弟妹买了过冬的鞋,但已经没有我的份了。为了表示惩罚,父亲还故意约了寨子里几个家庭一起到岩山上去砍柴,让我和穿上鞋子的其他孩子们一起翻山越岭,在荆棘草丛里穿行。他逢人就说,“呵呵,看我家这个书呆子,一点都不怕冷的。”
那个冬天的寒冬腊月,我光着脚丫在山坡上放牛砍柴。没有鞋子穿,冬天的风象锋利的刀子从我的身上刮过,我的脚生起了紫色的冻疮。每天回家后,母亲都要叫我用萝卜在火炕里烧烫后给压在冻疮上面,说这样可以治疗冻疮,不至于化脓。萝卜钻心的烫使我龇牙咧嘴,大喊大叫。这样的土办法治疗效果当然有限,最后冻疮全都变成乌黑色,我的光脚在风中往往疼痛直到麻木。但我心里一点也不后悔。我用旧报纸小心地把书皮包起来,以免弄脏了他。
在深冬的晴天里,我在不再有庄稼的土地上放牛时,我怀里多了一本书,我童稚的心里走进了那个风起云涌、群雄并起、逐鹿中原的大时代。由于小学未毕业,语言功底差,知识又有限,很多字都是连猜带想。但是因为没有其他书籍,我就只能天天看这套书,并把看后的情节拿去与山村的孩子们分享。大家都知道我有一部《三国演义》,很是羡慕,我也在其中得到了莫大的虚荣心和满足感。
三年半的辍学,我在这段时间把书上的情节熟悉了,连细节都能说出来,最后连诗词都全部背下来。更可喜的事,由于天天看书,感动了母亲,她虽然是文盲,斗大的字都不认识一个,但却从我买书的这件事情上看到了我与别人家的孩子不同之处。在那个没有一个农村家庭重视孩子读书的贫穷落后的小山村里,她开始意识到要对我这个大儿子今后的人生道路进行别样的规划。
年夏天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得到一个乡里小升初的考试机会,就偷偷跑出来参加了,一个月后我得到了乡中学的录取通知。由于没有事先得到许可,父亲知道此事后大发雷霆,而母亲却坚决赞成我去读书并瞒着父亲为我到外面借了报名用的7.2元钱,在那个山村里第一个让我走上了复学的道路。母亲说,“孩子,既然你喜欢书得很,那就去读吧。”
重新上学后,因为有书读,我格外勤奋努力,每天步行34公里,天未亮就出发,天黑才能回到家,日日坚持,从不迟到。而先前对《三国演义》的烂熟于心和一知半解,竟成了我学习古文的坚实基础,很多课外书都是在遥远的路上边走边看的,后来,在高考时我成了我们班上唯一一个进大学的人,并且选择了中文系。
至今,我仍然对书中的很多诗词、情节甚至人物对话也烂熟于心,连读初中的女儿也惊讶我对《三国演义》的特殊记忆力。家里现在已有五种不同版本的《三国演义》,有的还装帧得很漂亮。但是由于有特殊的经历,只有这一部是我想永远珍藏的。书虽已破旧,我却一直留在身边。几次搬家,我都要特别检查一下,怕因为书的破旧被家人扔了。我在书的扉页上,加进一张纸片,写下当时购书的情景,以便时刻提醒自己,曾于失学的年代对于读书的极端渴望,以及对命运的不甘寂寞。
2、《传统与变革丛书》
对我中学时代影响最大的书,要算“传统与变革丛书”。这是在上个世纪80——90年代中后期,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王润生主编的一套丛书。
印象中这套丛书共出版了三批,第一批的书目有《中国伦理生活的大趋向》《中国意识的危机》《决策学的新视野》《日本之谜》和《家庭的明天》;第二批书目有《我们性格中的悲剧》《新波斯人信札》《社会现代化与观念的演进》;第三批书目有《经济行为与人》《文学的绿色革命》《文化人类学的十五种理论》等。
这些书,几乎我都看过,有些还不只看一遍。那时,刚读高中,对书中反传统的观点很感兴趣,认为针砭时弊,思想深刻。但是,由于知识面和认识程度有限,对其中的一些思想其实只是一知半解。由于别的同学很少接触这种理论性的观点较深的书,我在同学们中就显得鹤立鸡群。在与别人交谈时就会拿出其中的观点来说问题,弄得同学们佩服得五体投地。
在我的带动下,班上有李景长、胡辉戎等也去买。为了节约经费,我们商量,错位购买,你买这本,我买那本,加起来能把书目全部买来,并交换阅读。这种方法果然有效,在我们那个农村学校,我们省下的有限饭菜钱,就能拥有全部书目的书籍。因此,我们几乎全部看完了这些书目。
到90年代初期,我上了大学中文系,继续购买和阅读了丛书的后几批书目。在大学里重读这些书,才在一个合理的大背景下接近准确地理解书中的内容。年后,传统和变革,逐渐成为一个思想理论界的热门话题。传统与变革,这是两个密切相联的话题。所有变革都是相对于传统而言的,它在本质上是对传统的一种破坏和再创造。此其一。然而情况的复杂在于所有的变革都必须在传统中进行,不仅变革的行为处身于传统规范的汪洋大海之中,而且呼吁并从事变革的精英及群体自身也带有不可摆脱的传统。这即是问题的另一面。
对于古老的东方民族,则问题有其更为复杂、特殊的性质。因为变革的指向是现代化,而我们所知道的现代化其实是以西方近代以来的历史发展为标志的,这样,容易产生的一个误解就是将现代化看作为西方文化传播的结果,从而产生“激烈的、全盘性的反传统主义”(林毓生语)。
20世纪以来,中国几代知识分子对传统与变革的关系在认识上所不断陷入的困境常常即由此产生。传统又是不断生成的,变革是要对传统的东西进行修正、改进和完善。社会的现代化需要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首先是思想和观念的现代化。这些观点成为我的大学和研究生时代的研究对象和思考的主题,不断影响我一生的成长。
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丛书编委会集聚一批有志于此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传统作一番描述,对传统文化万里长城的砖块进行一次清点,以期回答五个问题:一是传统是什么?二是传统的成因在哪里?三是传统对现代的影响方式?四是传统的功过是非;五是传统在当代的转换趋势。丛书选题精致,结构井然,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思想界对传统与变革这一时代主题反思的理论深度。
需要提及的是,作为经济并不发达、思想并不前沿的贵州,其出版社同志对社会思潮的敏锐感受,对民族振兴的深刻焦虑已经跃然其中,这其实并不是碰巧,在围绕这个主题而展开的规模宏大的工程中,编辑付出的艰辛和拥有的胆略,大大超出的我们这些读书人的预期。之后还出版了《山坳上的中国》等名著,轰动一时,使读书界无不见之而动容。因为有这批学者以及这批编辑,贵州人民出版社迎来了一段非常辉煌的黄金时期。
3、《不列颠百科全书》及《傅雷译文集》
我的书架上,与生命和家庭相关的还有两套书,一套是《不列颠百科全书》,十一本,是在年3月,我大学即将毕业时,女友出钱买来送给我的。那时的我迷上了民族学和人类学,装模作样的搞起了研究,并在一些报刊上发表一些小文章,写作时要查阅了很多资料,撰写了很多风物日记,自己也购买了《中国风俗词典》《风物掌故大全》及《金枝》等读物,因为要写作,觉得经常需要更多的资料,我想,如果有一套《不列颠百科全书》就好了。这个想法,在回乡看望已经参加工作的女友时无意间说出来了。她二话不说,在我离开她回贵阳学校时,她把三百元钱放在我的包里,留下一张纸条,上面写道:“你不是要买那套什么《不列颠百科全书》吗?只要用得着,再贵的书我也舍得买给你的。”那时,刚参加工作的她一个月的工资大概就多元,她需要两个月的收入才能维持这笔开支。
回学校后,在师大门口的文人书店里,我购买了这套书,还夸张地请寝室的大哥陈孟前、四哥潘绍辉两个同学一起,在校园熙熙攘攘的同学的众目睽睽之下搬回宿舍,引起很多旁观者的赞叹。而同寝室的其他同学,则直接羡慕得连眼珠子都要掉下来,“他真是太夸张了,幸福啊”他们说。可惜这套书买来后,我并没有认真地翻阅多少。
彼时,我已获省教委和计委批准留在贵阳工作。由于工作的性质远离了文化人类学,也远离了哲学社科研究,书上架后很少翻阅。在这个电子图书的时代,各类资料网上随处可寻,这套书只是成了撑门面、衬托书架的东西了。但是这套书却成了我和女友爱的见证,后来女友成了老婆,我们成了家,有了孩子,并把这套书立于书架中最显眼的位置。
另一套书是《傅雷译文集》,包含了大翻译家傅雷先生翻译的巴尔扎克、服尔德、梅里美、罗曼罗兰、丹纳和罗素等的代表作品,共计15卷,余万字。那是我和爱人结婚的时候买了。年,我在贵阳市小河镇,她在福泉的一个小镇上工作。虽然天各一方,但是我们感情弥坚。元旦前夕,秋声渐远,冬天来临,恋爱了8年的我们,在家人不知道的情况下,我们在我工作的政府大院民政科领取了结婚证。我们没有鲜花,没有掌声,没有大摆筵席,没有车辆接送。她花了多元为我买了这套15卷的红、白、蓝三色从书;我为她买了一件元的红色尼子大衣,算是彼此对对方的承诺。年,她的家人知道此事后,趁我春节期间回去看她的时候,为我们举行了一个简单的婚礼,她家所在的村里不多的几户寨邻前来恭喜祝贺。
我们是初恋,也是最后一恋。这两套书,成了我们爱的见证。妻子对于我,犹如现今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