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隆重召开啦!
由于疫情原因
本次非遗商品展将通过网络方式呈现给大家
小编就带大家走进这些非遗精品,感受匠心传承
王皮影
阆中皮影戏发源于清康熙年间,湖北移民王家禄是可查第一代传承人,距今已有余年历史。上世纪八十年代,第五代传承人王文坤汲取渭南皮影和本地土皮影技艺精华,创川北皮影独特风格,并于年赴奥地利巡演引起轰动。
其特点是皮影造型美、身影适宜,结构均衡,雕刻技法娴熟,线条流畅细腻,镂空留实得体;面部椭圆,头帽胡须不固定;服饰多采用川北民间传统流行花纹图案装饰,造型十分精致优美并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一人拦门表演多人,边提影边说唱,形态逼真,唱腔除借用川剧五大声腔外,还博采民间流行的山歌、小调以及佛教、道教音乐。它多方面反映川北人民熟悉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人情、生活和意趣。
阆中皮影于年被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
银河地毯
阆中银河地毯位于阆中市保宁街道内东街社区。丝毯图案精美、颜色淡雅,质地细密,毯身柔软挺实,有不变形不褪色防虫防水诸多优点。特别是它利用蚕丝的光泽和织造时的统一方向性,使丝毯于不同角度呈现不同的色彩和光泽变化,由左即右,由远即近,像亲临一场近景魔术,光彩四溢,十分梦幻。加之其用料讲究,工艺繁复,具有极高的艺术美感和工艺水平,代表了丝毯编织的最高成就。
保宁醋
保宁醋传统酿造工艺源于阆中,因盛产于保宁府(阆中古称)而得名。保宁醋起源于公元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保宁醋的集大成者是明末清初的索义廷,萃集阆中醋业古今工艺,采用数十位名贵中药优化配方制曲,取嘉陵江水酿制,酿出的醋醇香四溢。保宁醋传统酿造的核心是中药制曲、麦麸酿醋。保宁醋通过42道工序酿制而成,独具“色泽红棕,酸味柔和,醇香回甜,浓厚绵长、久陈不腐”的特点。
保宁醋自年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以来,屡获国际、国内各类大奖30余项,年,卫生部批准保宁醋保健醋为“保健食品”,新世纪后先后获国家“绿色食品”、“国家免检食品”、“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中华老字号”等称号。
盐叶子牛肉
盐叶子牛肉始创于光绪九年(公元年),第一代传人马孝是个孝子,其母年事已高,想吃牛肉。马孝想尽一切办法为母烹制,做好用桑叶包好送来母亲床前,母亲吃了大加赞赏,问道儿子你做的是啥子牛肉?马孝一时难以回答:用桑叶包好牛肉就叫它盐叶子牛肉吧。于是盐子牛肉之名不径而走,广为人传。
盐叶子牛肉采用马氏先辈独创的配方和加工秘技,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精心制作而成。盐叶子牛肉滋润红亮,柔软鲜香,入口化渣,香味绵长,在盐叶子的基础上加工制作出的华珍休闲牛肉,更是人们喜爱的风味特色名小吃和馈赠亲友之佳品。
于年被列入四川省非遗项目名录。先后获南充市“食品博览会金奖”、“旅游产品博览会金奖”、中国西部农产品博览会“银奖”,“四川省优秀旅游产品”等荣誉。
保宁压酒
清顺治十五年,阆中城北郊兰家坝,精研阆中历代清酒酿造技艺,创新采用味中药制曲,改进原有技艺以陈年压窖工艺粮制美酒,称之为“压酒”。
保宁压酒药曲采用天麻、枸杞、半夏曲、砂仁、白叩、大枣等百余种中药制成。将药曲放入浸蒸好的原粮里,经过固体发酵,获得基础酒,再配以冰糖、共花粉等,用陶缸封袋藏入自然保持一定温度的土窖里,压窖至1-3年方可出缸。
保宁压酒先后获得“四川老字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四川名牌”产品、“南充市特色旅游商品”等荣誉,年该技艺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阆州醋
阆中,唐代称阆州,清代设保宁府治,酿醋历史悠久。阆州醋始于盛唐,兴于宋、清,因久负盛名,为当地老百姓广泛喜爱,故称阆州醋。其传承历代酿醋古法,以麸皮、玉米、大米等纯粮为主料,经传统手工多道工序精酿而成,色泽红润、香味绵长、口感柔和、久存更醇,系佐餐调味之佳品。宋朝大诗人陆游赞曰:“阆州斋酿绝芳醇”。
年公布为阆中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年,阆州醋传统酿造技艺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寿昌号丝棉被
寿昌号丝棉被作坊系阆中人方长生在清光绪丁亥年()于阆中古城上华行创办而成,在阆中享有“方半城”这称誉。至年,共开设32个分号。年公私合营,其总号分号收归阆中县百货公司国家统一经营,年,寿昌号第三代传人陈小锋在古城寿昌号原址上华街继续兴办营运。
寿昌号丝棉被生产过程有选茧、煮茧、挂网绷茧、挂丝铺垫等过程。加之特殊的灭菌处理方式精加工而成。具有天然保健、抗菌抑螨、轻盈舒服、保暖除湿等功效,畅销国内外。
年获“四川省老字号”称号;年公布为阆中县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年被北京奥运会认定为中国国家赛艇队官方指定产品;年获“国家老字号”称号。
张飞牛肉
“张飞牛肉”源于保宁干牛肉,系阆中回民生产的一种清真风味的传统食品。为明末清初阆中回民王氏兄弟所研制,清代乾隆年间便闻名遐迩。因在三国时期,蜀国名将张飞镇守阆中七年,他爱民如子,被阆中称之为“虎臣良牧”。上世纪九十年代末,阆中县牛肉加工厂改制,由民营组合牛肉加工厂。为了纪念张飞这位父母官,工厂定为“阆中张飞牛肉加工厂”,现为“四川张飞牛肉有限公司”。
张飞牛肉遴选上等牛腿筋肉,切成小块,用食盐、花椒等香料腌压,水分挤尽,使用后疏松入味;再装入土缸内密封其口。牛肉营养丰富、强筋壮骨,味道鲜美,老幼皆宜。
年在四川省劝业会上被评为“上等食品”。年被公布为第三批阆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先后获得“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中国驰名商标”“四名牌产业”“四川老字号产品”等。
保宁蒸馍
据道光《保宁府志》载:“保宁麦最知名,川省之麦花于夜,而阆中之麦独花于午,磨而为面,如有乾雾,以重箩筛之,蒸为馒头,名曰白糖蒸馍,远行者携余千里外,虽外霉内燥蒸之移时,而色、香、味、形故知。”保宁蒸馍为清乾隆年间回民哈公奎创制。现仍由“四川保宁蒸馍有限公司”营运。
保宁蒸馍具有味香甜,且有浓郁的桂花鲜香,色白如雪,柔白如雪,柔如绵软。趁热食之,耐嚼不粘,存放冷食,酥散爽口,工艺造型有蒸馍、贡伷、年糕、寿桃、金瓜、石榴、佛手、青蛙、猪头二牲等。因保宁蒸馍生产厂家多,但以“阆中蒸馍厂”为正宗,盖有“阆中蒸馍厂出品”的红色菱形标志。
民国时期曾获“四川劝业会金质奖章”。年获国家商务部“中华老字号”。
阆中牛肉面
据记载在清朝初期,阆中有位姓高的回民,在内东街中段开了一家面馆,热天卖凉面,冬天卖红烧牛肉面。面馆的老板娘高李氏非常能干,而且为人热情。这年秋天,一位王姓的客商一场寒凉病,经医生诊治高烧是退了,却没有什么胃口。客商唯一想吃的就是凉面,可是医生叮嘱他又不能吃凉面。眼看这位客商瘦的皮包骨头,高李氏想到了一个办法,她为了满足病人吃上凉面又不让凉面伤了病人的“胃气”。就在凉面碗里浇上一些炒熟的蔬菜和肉丁,说也奇怪,客商吃了高李氏的热凉面果然有了胃口。客商便在阆中商界大势渲染高氏热凉面的美味和神奇功效,常邀约客人前来品尝。于是一传十、十传百,高氏热凉面便在阆中古城火爆起来。于热凉面为高李氏所研制,故人们就把它叫做“高老妈子面”。后来,其子继承母业,又传给儿孙,阆中的牛肉热凉面得以传承下来。
凉面的做法与他地相同:选新鲜细面下锅煮沸捞起,散开晾冷,用香油拌匀。面丝金*油亮,散而不粘。体现凉面特色的是臊子:将鲜牛肉切成拇指大小的块,加豆瓣、酱、山奈、八角、花椒等香料煨粑,然后加水用湿豆粉搅成糊状,再用特制红糖上色,加火待用。吃时,先在碗内放少许韭菜、豆芽、芹菜做底,然后放上凉面,加入调料,特别是炒香的干辣椒面,淋上热臊子拌和。其特点:热而不烫,温而不凉,麻辣鲜香,食后余味悠长,四季适宜,老少喜爱。
锅盔
相传武周(唐武则天)时期,官兵为武则天修建乾陵时,因工程巨大,大量民工需要忙碌工作,且工地无烹调用具,所以官兵以头盔为炊具来烙制面饼,故取名锅盔。
锅盔这种传统名小吃在四川各地都很常见,并且各地都有不同的风味,阆中的锅盔也是别具特色,常见的锅盔有三种,即酥锅魁、红糖锅盔和锭子锅盔。酥锅魁外薄脆内酥软,外壳上沾有芝麻,里面是一层一层的,每一层之间都夹有椒盐和冬菜。红糖锅盔外壳硬脆,里面的空心放有红糖,吃起来面香夹杂着红糖的味道,十分可口。阆中的回民还生产一种“锭子锅盔”,这是阆中所独有的,锭子锅盔不加碱,不发酵,不加糖,全凭手工搓揉,做成凹形的圆烧饼,再经定型烘烤而成,这种锅魁表面白如银,硬如石,敲打可闻“当当”之声。热食,壳香脆;冷食,内酥软。可存放五天,旅客以开水或面汤伴食,清香回甜,余味满口。
保宁半夏曲制作技艺
据年第一期《新中医》杂志报道:慈禧太后染疾,御医久治不癒,慈禧所诸御医召来大骂一通。众太医商讨了太后病,仍用“四君子汤”加保宁半夏曲三钱煎服,太后病情逐步好转而癒。从此阆中半夏曲名声大震,其产品畅销国内甚至远销港澳、南洋一带。
以阆中特产半夏(俗称“麻芋子”)米,配以白叩、上桂、广香等20余味名贵中药材,按古秘方配制而成,建国后公私合营、缪氏后裔献出秘方和制作工艺,并与国营阆中制药生产。成品为淡*小丸,豆粒大四方形,气味芬芳,入口化渣,将药粉撒于浓痰上,立刻化为清水。其功主治风寒咳嗽,喘息气急、湿痰冷饮、久喘不癒、顽痰不化老年咳喘痼疾。
年公布为首批阆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来源:阆中市文化和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