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彝良人,我的家乡彝良有很多值得我骄傲的人和物。将*罗炳辉、英雄徐洪刚、革命先驱刘平楷,当然还有“甲天下”的小草坝天麻。
说起天麻,许多人第一个想到的必定是彝良小草坝,而我也不例外。
根据工作安排,我和单位同事3人组成的临时采访小组将对昭通市天麻产业发展进行一次全面深入的采访报道。12月4日,我们采访的第一站就是永善县莲峰镇。
浓重的家乡情结导致了我潜意识的反感,但毕竟工作不能凭自己好恶。
在昭通市天麻特产局信息科负责人曹远方的带领下,我们一行5人沿着银昆高速公路驱车行驶约30分钟后,车辆在大关县上高桥回族彝族苗族乡出口驶出了高速公路。
沿着蜿蜒湿滑的公路一路向上,越来越厚的积雪和时隐时现的山峰告诉我们莲峰镇的海拔并不低。
我们说说笑笑很快就到了莲峰镇集镇。
刚下车,一个个子不高、身材微胖的中年男人笑眯眯地朝我们走来,他就是永善县山江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邹成帅,我们今天的采访对象之一,在他旁边满脸堆笑的小伙子叫蒋开奇。
一翻寒暄之后,我们起程前往位于六井村林口村民小组的天麻种植基地实地采访。
“今天下雪,天气太冷了,基地上并没有工人在工作。”邹成帅告诉我们。
我们的车跟随邹成帅的车行驶约5分钟后,车停到了路边。
看到我们的车停下,前面先到的一辆小货车上下来3个身材高大的中年男人,一人手里拿着口袋,一人手里拿着板锄,另外一人手里拿了几双粘满泥土的手套。
“他们都是我们合作社的社员,这个基地的天麻就是安银发家的。”看着3个中年男人,邹成帅指向个子最高的中年男人告诉我们。
沿着公路左边被白雪覆盖的崎岖山路,我们小心翼翼地走了约米。环顾四周,目之所及,次第而上的地块,高低错落、层层叠叠。
“这些全是种植的天麻,天气好的时候能看得更远。”邹成帅边走边说。
大家在一处地势相对平整的梯地上停下来,只见安银发拿着板锄沿着梯地边沿,把地面上的积雪刨开了长约1米,宽约30厘米的长方形。
一旁的周成壹熟练地戴上手套,用手刨开了刚才安银发刨松的泥土,刨至地下5厘米左右时,沿着微微露出的天麻,周成壹巧妙地用手指顺着天麻形体把两边的泥土一刨,一个白白胖胖的天麻完整地出现在我们面前。不到2分钟,十几个天麻就被周成壹从土里拉了出来。
“这个天麻大哦,一个有7两多。”
“个头长得均匀,一公斤在元左右。”
拿起一个个丰收的天麻,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说起来。
“能有今天那么好的收获,最应该感谢的人是邹成帅。”拿着一个个头最大的天麻,安银发笑呵呵地说。
安银发讲起了他的故事。
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年,安银发不得不像村里其他年轻人一样外出务工。
外出务工却没有任何特长,年轻力壮的安银发只能做点装卸货物的体力活。
“尽管很苦很累,但总比回来守着一无所出的几十亩荒山强,所以就这样坚持了13年。”回忆过往,安银发淡然地说。
随着精准扶贫战略的深入开展,昭通市委、市*府把天麻作为高原特色农业的重点产业之一来培育。
年,安银发的命运出现了转机。
“听说同村的邹成帅带领乡亲们种植天麻,且收益不错,于是我就带着家人回来了。”安银发说。
“当时,他刚回来的时候是帮我砍柴,他一边就近务工,一边种植天麻。”邹成帅回忆说。
“现在他自己种了20多亩,每天都有几个工人在地里工作,每年收入在30万元左右,都是老板了。”说起安银发的变化,邹成帅开心笑着说。
提起种植天麻带来的变化,蒋开奇也感慨不已。
“以前,我开货车,一年苦到头,算下来还亏本。”说起之前的经历,蒋开奇连连摇头。
当初蒋开奇外出开货车,妻子孙家鑫在家里带孩子,并加入了邹成帅的合作社种植天麻。
看到种植天麻经济效益很好,敢拼敢干的蒋开奇毫不犹豫地卖掉了货车,返回家乡加入了邹成帅的合作社。
“我们从年开始种的,如今种了4年多了,每年仅种植天麻这一项就有20多万元的收入,现在已经在永善县城修起了房子,妻子在县城里面照顾两个孩子。”说起现在的生活,蒋开奇甜蜜地说道。
今年43岁的邹成帅是土生土长的六井村人,一聊起天麻,他便打开了话匣子。
“从小我就跟天麻十分有缘,由于海拔太高,经济作物有限,生活十分贫寒,但我们这里山上时常会有野生天麻,我从小最喜欢的事情就是上山去找天麻。”邹成帅说。
天麻生长对土壤要求极为苛刻,且种植天麻是一个过程复杂、生长周期长且技术含量很高的过程。
年高中毕业以后,看到家里几十亩荒山,邹成帅萌发了想要种植天麻的想法并付诸了实践,直到3年后,当天麻收获时他大失所望。
梦想是要有的,但生活容不得半点懈怠。
年,敢于面对现实的邹成帅毅然决定外出闯荡。
几年下来,却没赚到钱。
年,邹成帅联合几个之前做生意认识的上海、湖南、玉溪等地的老板回到家乡莲峰镇开采铁矿,同时,他又继续了他的“天麻梦”。
年,一场席卷全世界的金融风暴彻底毁灭了邹成帅的暴富梦。
“眼看国家支农、惠农*策越来越好,我终于明白农村人还得靠地,这样最稳当。”不甘失败的邹成帅坚定地认为。
年,邹成帅汲取之前失败的经历,动员亲朋好友一起种植天麻,但许多人却不愿意冒这样的风险。
“洋芋种出来可以吃,天麻种出来没人吃。”许多人以各种借口婉拒了邹成帅。
在邹成帅的耐心劝说下,碍于情面有10多户人跟他一起种起了天麻,由于是探索期,种植面积都不大。
“蜜环菌”“萌发菌”和天麻菌种对栽培天麻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作用。
通过到彝良小草坝学习种植技术,以及到陕西省引进“两菌一种”,在外地购买木材。在经过无数种尝试后,年邹成帅种植的天麻获得了大丰收。
于是,邹成帅加大了种植面积。
缘分总是奇妙。
在彝良“小草坝天麻”这个招牌的影响带动下,天麻价格高持续向好。
年收获时,邹成帅种植的天麻,一举卖得38万元,成为全村天麻种植的奇迹。
看到了他的成功,越来越多像安银发、蒋开奇这样外出务工的青壮年陆续回到家乡。
“年我大胆地种植了10亩,直到年天麻再获丰收。看到大家种植积极性越来越高,生活逐渐好起来,于是,我便牵头正式成立了永善县山江种植专业合作社,带领大家大规模种植天麻。”邹成帅感慨地说。
如今的六井村,天麻种植大户越来越多。
相比起侃侃而谈的邹成帅,少言寡语的蒋开银更是六井村民交口称赞的致富带头人。
肯学肯钻研的蒋开银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学习,在昭通市天麻特产局的支持下,与昭通市天麻研究院和彝良县天麻种植带头人杨洪述一道,专业化研究天麻种植,成功研究出一种仿野生天麻栽培方法:灌麻,并成功获得了发明专利。
先进的种植技术吸引了许多人前来向他学习。
“对于想学习天麻种植技术的人,我都会毫无保留地教,毕竟大家都富裕了才好。”蒋开银说。
29岁的陈仕奎几年前还在省城昆明务工,由于工资结算难,一年下来,除去房租、水电、吃饭等开支,根本没有节余,生活过得很是拮据。
看到日渐红火的天麻产业,他毅然回到了家乡六井村,如今陈仕奎家里修起了小平房,买起了价值十几万元的小轿车,还在鲁甸县城买起了多平方米的住房,一家三世同堂,其乐融融。
“这一切都多亏了蒋开银,正是因为他的支持帮助,才有我现在的幸福生活,如今我不但不再为别人打工,还要从外地请工人来做工。”陈仕奎笑呵呵地说。
六井村正是因为有了像邹成帅和蒋开银这样敢闯、敢干的人,带动村民真正摆脱了贫困,过上“人人当老板、在家享天伦”的幸福生活。
其实,在采访中我们也能感受到,邹成帅和蒋开银之间的爱和恨。
一方面他们齐心协力带动父老乡亲发展,助推了永善天麻乃昭通天麻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他们暗地里相互较劲,都觉得想要超越对方。
随着种植大户越来越多,他们之间的这种较劲,从长周期看可以形成“鲶鱼效应”,激励六井村天麻产业和合作社更好地生存和创新。
一个产业的发展前景如何,可持续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衡量指标。
“其实,这些年昭通市天麻特产局一直都致力于破解天麻种植中‘两菌一种’及既能降低资源消耗、提高产量,又能保证天麻品质的思考和研究。”不太说话的曹远方告诉我们。
雪后的莲峰镇显得更加寒冷,采访返程途中,大地一片雪白,一片片茂密的树林穿上了白色的外衣挺立在风雪中,显得干净、向上。
“莲峰镇绿景造林专业合作社示范基地”的牌子吸引了我们的注意,通过广告牌上的电话号码联系后,我们见到了合作社负责人周宗伟。
“现在种植天麻所需的木材是从四川运来的,无形中天麻种植成本就增加了许多,合作社的成立一方面是为了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另一方面是为了解决天麻产业发展中可持续性的问题。”63岁的周宗伟铿锵有力地说。
天麻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是这片土地、这个时代赐予六井村群众最大的恩惠,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六井村群众始终会一如既往地续写着他们的“天麻缘”。
古人有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昭通还有许多像邹成帅和蒋开银一样的“六井村人”。他们来自泥土、来自大自然,像天麻一样在特别的环境里借势崛起。
?????????来源丨
昭通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