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暖阳唤醒乌蒙山间的花木,站在海拔余米的山腰间,远目身披*绿鲜衣的山峦延绵至天际,与蓝天白云浑然一体。近日,记者驱车来到七星关区杨家湾镇营盘村探访一位广受当地好评的返乡创业年轻农民——“天麻大王”李章发。
营盘村坡地
春耕忙种,为了抢抓春播关键时节,35岁的李章发正带领着20余名村民一道在天麻种植基地上打坑施肥,培育天麻生长必须的蜜环菌床。
“天麻市场前景非常好,今年7月份前,我们打算新增种植至亩,目前已经完成亩。”李章发告诉记者。
李章发(右一)正在天麻种植基地培育菌床
返乡,从一本书开始。
8年前,李章发还是一名广飘的打工小伙,和众多外出务工民工一样辗转于广东各个家电厂、制衣厂之间,一年下来攒个3万块钱。不稳定的工作和薪酬让这个思念故土的年轻人开始盘算新的出路。年,偶然的一次机会,李章发看见一本《天麻栽培技术》的书,激起了他自主创业的热情:走,回家种天麻!
李章发和他的创业启蒙书
“当时我全身上下就剩1万块钱,拿着这些钱去湖北、云南等地的天麻基地学习。同时购买了多斤天麻种。”说起当年返乡创业的经历,李章发叹了口气:“就靠着那一本书,一万块钱,便开启了我的另一种人生。”
然而,李章发的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首批试验种植的20亩天麻劣种颗粒无收,眼看多元打水漂,李章发心里很不是滋味。“我们当地坡度、土壤土质、蓄水功能等各种生态条件非常好,种天麻肯定没问题。既然开始了就不能放弃,借钱,再来!”心怀执着,李章发开始了漫长摸索时期。不断反复试验种植,他成了这座偏远山村里负债60余万元的“欠款王”。
收获天麻的季节
转折,贵人相助,*策扶持,坚守有了“新盼头”。
年,李章发结识了七星关区放珠镇的闵琦晖,两人相似的境遇让彼此惺惺相惜。作为返乡种植天麻的“前辈”闵琦晖慷慨地将种植经验和管护技巧传授给李章发。“我们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民,如果能通过自己努力助力家乡发展,带动更多老乡就业增收,共同富裕,就是我们最大的愿望。”李章发说。
得到贵人相助,李章发的天麻种植成效日益显著。年,种植规模也从20亩扩展到亩。接踵而至的喜讯不仅如此。为了大力扶持微型企业,激发返乡人员自主创业活力,七星关区出台了各类扶持款项金融惠民*策,同时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奖励成效显著的微型企业。凭借年产量20多吨和年产值60多万元,长期带动9个人就业的“好成绩”,李章发获得了区里发放的13万元奖励和4.5万元扶持款。
每天80元务工费用吸引越来越多在家务农的农户加入天麻种植务工大*中
敢闯敢创,单打独斗“不得行”,合作共赢谋新篇。
“现在我们正在培育菌床,为天麻高产做准备。为了阻断天麻烂种霉菌传播,目前我们试验出采取0.25平方米‘小坑’代替1平方米‘大坑’菌床的孕种方式。”李章发一边双手熟练地铺木条和枯叶,一边介绍。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凭借着农村产业革命的春风,营盘村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地形土壤优势,大力发展蜂糖李、板栗等经果林的绿色生态产业。同时,为了增强林业经济效益,落实“长短结合、以短养长”,盘活林下种植产业,全村大力扶持天麻种植产业,助力脱贫攻坚。
李章发在自家家里培育的天麻种已开花
“我们村的天麻品质非常不错,经过多年的合作交流,我们将立足全区,致力于将杨家湾镇、放珠镇等多个乡镇的天麻产业整合共享资源,进行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管理运营,同时积极研发天麻酒、药食等多元化制品,打造区域强势扶贫产业。如今做任何事,仅凭‘单打独斗’是不行的,唯有合作才能共赢!”李章发说。
随着七星关区的天麻名气不断凸显,从省内外商客的订单也越来越多。年,营盘村0余亩天麻种植基地年产量可达64吨,年产值多万元,长期带动60余户(覆盖全村未脱贫的22户贫困户)稳定就业,全年发放30余万元劳务费。
抢抓春耕时节,农户正在天麻基地播种
“很感谢小李回来带我们种天麻。以前山里荒草丛生,自从种了天麻,自家几亩荒地以每亩每年元价格流转出去,平时务工一天80多块钱,还有入股分红。我们每户贫困户至少增收元以上!”建档立卡贫困户周光平说。
返乡助力,共同富裕。带着返乡创业的初心,刚加入*组织的李章发决心把天麻产业做大做强,带领更多乡亲们稳增收,吸引更多年轻人返乡建设。如今的小山村不断积蓄的产业蓬勃的能量,在决胜脱贫攻坚的战役和乡村振兴的行动中焕发生机。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吴采丽金忠秀
编辑/刘悦
编审/刘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