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麻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数字乡村建设促进农村消费方式转变有啥买 [复制链接]

1#


  核心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人民群众在信息化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根网线连起城乡,优质消费品走进农家,医疗、教育等优质公共资源下沉,农家美食、乡村美景收获无数网友点赞……在全国,随着数字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数字乡村建设促进农村消费方式转变,让农民生活更便捷、更美好。

数字乡村建设,让农民生活更美好(深度观察·数字化为乡村带来什么②)

网上购物,“有啥买啥”变成“啥好买啥”,坐在家里就能“逛”全国


  


  九山相叠,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下堡坪乡九山村“藏”在其间。


  搭上互联网快车,小山村连通大世界。“前不久,我在网上相中了一款电饭煲,蒸煮炖煲,功能齐全,还能定时。”选好商品,加入购物车,下单付款……村民朱应华操作顺溜。3天后,快递送货上门。


  一根网线,让一件件商品“飞”进农家。朱应华说:“网上买了热水器,洗澡更方便。今年春节,我还下单买了不少零食礼包、保健品,走亲访友有面子。”


  过去“有啥买啥”,如今“啥好买啥”,乡亲们的消费在升级。“图价格优惠,更图品种多、质量好,还能看网友的评价。”朱应华笑呵呵地说,“坐在家里就能‘逛’全国,城里人用的吃的好东西,咱也能买到。”


  曾经,交通不便阻挡了村民们的消费升级。“市面上啥卖得好,想破脑袋也想不到。”朱应华回忆,以往一条窄窄的土泥路七弯八拐,村民到镇上赶集,爬坡越沟,早早出门,中午才能走到。每次赶集,朱应华总是一口气把缺的东西都买齐,背上的竹篓满得冒尖尖。


  “要是买建材、家具、家电等大件,就更麻烦了。”朱应华还记得当年家里买电视,找了村里两个年轻人才抬回家。


  消费之变折射山乡巨变。如今,平坦的水泥路通村入户。“骑上摩托车到市里,比过去快两个多小时,进城办事,说走就走。”朱应华说。


  路网畅通,快递进村了。“过去骑摩托车去镇上寄收快递,邮费不少花,还得搭上油钱,大家不愿用。前年村里的快递点建好了,离我家就几百米,寄取包裹一点不费劲。”朱应华感慨。


  快递点建在九座山农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里,负责人张廷龙介绍:“平日里收发货需求多,我们和区供销社、快递公司签订协议,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寄收快递。”


  织密物流网点,村民网购更方便。“区里建了两个仓储服务中心,11个乡镇配套快递物流中转站,个村建有快递网点,农村物流网络体系不断完善,打通了‘最后一公里’。”夷陵区副区长许祖钢介绍。


  硬件升级,软件也要跟得上。从“老年机”换成智能手机,朱应华刚开始不适应:软件咋下载?付款咋操作?图标五花八门,点哪儿都不对……村里开了电商培训班,朱应华积极报名,“老师在上面讲,我一步一步跟着学,很快就上道了。买东西、看新闻、打视频电话,现在都离不开手机喽。”


  电商培训课程深深吸引了朱应华,怎么开微店、粉丝哪里找、短视频怎么拍,他学得非常认真。“钻”进手机里,朱应华发现新天地:“网购这么方便,那咱家的山货放网上卖行不行?”


  说干就干,朱应华的微店开张了。“茶叶、天麻发在朋友圈,村里的好山好水拍成短视频,网友们纷纷点赞,几乎每天都有人下单。”去年朱应华的微店销售额达30多万元。“从全国买东西,又把东西卖到全国,数字乡村建设改变了我的生活!”朱应华感慨。


  越来越多的乡村生活因“网”而变。“我们不断完善物流网络,优化服务,让村民乐享‘网上购物、货到家门’。此外,区里为有意愿、有能力的农民提供优惠*策、创业帮扶、实务培训,促进农村电商兴农富农。”夷陵区经信商务局*组书记杨金华介绍,目前全区网商超过个,电商从业人员超过1万人。


  一网跨重山,消费品下沉乡村,农产品上行城市。看全国,农业农村部组织开展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累计培训受众超过1亿人次。“十三五”期间,全国累计建成运营益农信息社46万个,覆盖80%的行*村。年“快递进村”比例超过80%;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2.05万亿元,同比增长11.3%;农产品网络销售额达亿元,同比增长2.8%。


  “云上”问诊,医院,农民在家门口享受优质医疗资源


  


  “哪里不舒服?”


  “已经打了3天针,可一动弹,胸口还是觉得闷。”


  在山东省嘉祥县老僧堂镇卫生院,70多岁的患者杜际宾坐在椅子上,揉着胸口。屏幕另一头,医院心肺病专家仔细询问病情。


  “咳嗽停不下来,气也不顺。”前不久,大风降温,患有慢性支气管炎的杜际宾感到不舒服,家人赶紧把他送到镇卫生院,“年纪大了,腿脚不利索,往县里跑太折腾了。”


  医生诊疗后,杜际宾的症状不见好转。“医院专家看看?”在医生谷二英的提议下,一场在线远程会诊开始了。


  打开“医联网远程医疗信息平台”,选择“嘉祥医院”,专家头像显示在屏幕上。谷二英已经提前把病历、化验单、CT片子上传后台,还与专家提前沟通了病情。


  “考虑患者有肺炎,消炎药可以再加点。”“大叔,咱这个是慢性病,急不得,心态要平和”……不到半个小时,专家给出了诊断意见。


  “我们更换了药物,又为患者打了3针,病情逐渐好转。”谷二英舒了口气。


  “云上”问诊,让村民在家门口看上好医生。“医院,俺们到处借车。挂号、排队、交费,跑来跑去,要花上半天,最辛苦的还是老人。”杜际宾老人的儿媳妇吴海菊感慨,“现在有了互联网远程医疗,方便多了。”


  “一张网”医院。“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老僧堂镇卫生院院长楚长明介绍,“知名专家在线诊疗,患者看好病不费劲,还能少花钱。”


  镇里的两个卫生服务站、21个卫生室全部开通了远程医疗会诊系统。此外,县直3医院、11医院建立放射和心电远程会诊系统,逐步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


  平日里,谷二英还是杜际宾的签约家庭医生。“胸口憋气吗?身上还觉得乏吗?”刚迈进杜际宾家的门,谷二英就急切地询问。掏出听诊器,打开血压仪,一项项地检查、记录。他看着紧闭的窗户,悉心叮嘱,“天气暖和了,多开窗通气,有利于恢复。”


  “各项检查指标上传后台,形成电子病历,一旦指标出现异常,就能早发现、早诊断、早预防。”谷二英说,“我负责巡护20多名老人,有了大数据帮忙,不用总悬着心。”


  大数据跑起来,全方位守护村民日常健康。“县里实现人口数据、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等互联共享,医院互认互通。专家在线看病,家庭医生定期巡护,患者实时查询个人健康档案。”嘉祥县卫生健康局副局长曹刚介绍。


  “互联网+医疗”缓解了“看病难”,也缓解了“看病贵”。“医院跑,花费大,报销不方便。”吴海菊算了笔账,“如今,信息联网,卫生院就可以一站完成新农合报销,不用来回跑了。家门口看病,省下了路费、住院费,这次少花了近元。”


  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县里建成县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组建了个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实现家庭医生签约、远程会诊、分级诊断、便民服务等一网覆盖。”曹刚说。


  “互联网+医疗”让城乡共享优质资源,为广大村民健康保驾护航。目前,29个省份已建立省级远程医疗平台,个脱贫县实现远程医疗全覆盖,医院建立远程医疗中心,全国已有个县(区、市)建成县、乡、村三级联动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县域内就诊率超90%。


  手机直播,老手艺焕发新生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


  


  “走,去买几棵树。”


  “轰轰轰”,一辆大卡车驶出村门;摊位前,村民们仔细挑选树苗;吊臂挥动,大树稳稳栽入土中……


  镜头流畅切换,人物栩栩如生,一条记录乡村生活的短视频,播放量超70万人次,网友直呼新鲜。这一个个逼真场景,没想到都是用泥巴捏成的。


  视频拍摄者是来自河南省浚县伾山街道寺下头村的朱付*。他在快手上叫“泥巴哥”。朱付*用泥人、泥车、泥房子等,讲述着身边的故事,积累了多万粉丝。


  “浚县泥咕咕”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流传了上千年。老乡们用和好的*泥,反复揉搓捏点,再描上图案、绘上颜色,活灵活现的泥塑就做成了。泥塑身上还藏着关窍——对着小孔吹气,“咕咕咕”的声音就能传出来。


  朱付*回忆起童年时光,“奶奶在院子里捏‘泥咕咕’,我和哥哥在旁边照着学。捏好的泥塑成了我们的玩具,一下午不知不觉就过去了。”到十七八岁,朱付*外出打工,干过保安,当过建筑工人,想家的时候,就捏一捏“泥咕咕”。


  如同朱付*一样,外出务工的青壮年多了,村里渐渐少了人气。朱付*说:“只有在逢年过节的时候,老人们才会捏好‘泥咕咕’,到集市上换点零用钱。老手艺要是在我们这代人手里丢了,该多可惜啊!”


  如今,朱付*回到村里,让老手艺焕发出新生机。


  和短视频结缘,源自一场意外。年,朱付*不小心摔伤了腿。在家休养的日子里,他迷上了短视频。看到不少人记录乡村生活获得满屏点赞,朱付*跃跃欲试,“脚刚能下地,我就找到哥哥商量。”


  第一条短视频很简单:“突突突”,一辆泥巴做的拖拉机缓缓前进。多万人次的播放量,让朱付*惊喜万分,“哥,咱火了。”


  朱付*的热情被点燃。每天想脚本、捏泥塑、和网友互动。慢慢地,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拍摄团队。“咋样运镜、咋样配音、啥样的故事好看,我们照着网上课程一点点学,短视频做得越来越好,现在不少人还来问我们怎么做‘定格动画’呢。”朱付*感慨。


  制作“泥咕咕”的手艺也不断精进。“有一次,我们打算拍一条泥塑下水的视频,不管是涂油漆还是防水胶,效果都不行。”朱付*四处打探,在家中建起小土窑,可泥塑放进去一烧,就出现了裂痕。


  “我们找到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学仁,拜师学艺。”朱付*说,“原来,烧制泥塑先要小火,然后慢慢升温。身上加弹簧、钢丝,泥塑就‘活’了;小孔角度不准,泥塑就吹不响。门道可真不少。”


  点赞量噌噌涨,“泥咕咕”被更多的人熟知。“第一场直播,几秒钟时间,近单泥塑就被抢光,没想到大家热情这么高。”朱付*把村里的男女老少发动起来,他举着手机,在村口介绍“泥咕咕”历史,走到村民家中,把老人们制作泥塑的过程拍下来,“我们已经帮多名手艺人卖出了近10万件泥塑。”


  短视频唤醒了沉睡的乡村文化。“我们鼓励年轻人制作优秀短视频,推动优秀乡村文化资源数字化,更好传承。乡土文化留得住、传下去,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新动能。”快手泛知识和付费业务副总裁周晓晗介绍,“如今,在快手上每3秒钟就有一条有关非遗的视频产生,累计播放量超亿次。超过1.9亿月活跃用户
  数字赋能乡村文化,民间技艺、习俗等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许多农民不仅“富脑袋”,还吃上“文化饭”。我国提出汇集乡村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戏曲剧种、农耕文明遗址等数据资源,丰富中国文化遗产标本库,实现乡村核心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保存。目前,公共数字文化工程打造了云上乡村春晚、百姓大舞台等一批全国性品牌。年全国乡村春晚集中展示活动和百县万村网络联动,有个村参与,春节、元宵节期间网络参与者超过4.65亿人次。“十四五”期间,中央财*继续支持实施“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公共文化云建设”项目,进一步提升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水平。


  版式设计:张芳曼


  《人民日报》(年05月06日18版)

(责任编辑:景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