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麻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走近中药认识天麻,本草纲目说它有风 [复制链接]

1#

走近中药,认识一下天麻,真的能“有风不动,无风自动”吗?

天麻也是一味很为常用的中药。早在《神农本草经》里,就有它入药的记载,并被列为上品。在古代,天麻其实很少叫做天麻,更多被称为“赤箭”。

原因很简单,和大多数中草药根据外形命名的规律一样,天麻的茎秆是红色的,顽强地耸立像箭杆一样,因故得名。而“天麻”这个名字直到宋代的《开宝本草》才开始使用。

赤箭之外,天麻还有明天麻的别名。

从植物属性来说,天麻属于兰科多年生寄生草本食菌,是“植物天麻”的干燥块茎。寄主是密环菌,以前的野生品常见于较湿润的林下、富含腐殖质的土壤里,但现在基本都是栽培品。

如果说天麻的产地,野生者主要产于四川、云南、贵州、湖北、陕西等地。

天麻一年有两个季节适合采集,冬春两季都可采挖,冬天的叫做“冬天麻”,春天的叫做“春天麻”。

挖出来后去掉茎秆和根茎上附着的东西,洗净泥土,乘新鲜时擦去环节上的鳞叶和粗皮,用清水或白矾水稍微浸一下,这样就不会变黑。然后隔水蒸透,最后取出晾干或者烘干入药。

天麻的烘干有个小技巧,就是先用竹针刺破压扁,防止天麻受热膨胀而出现空泡。

天麻的外观呈长椭圆形,稍微有点扁,表面皱缩而弯曲,大小不一,表面有*白色或淡棕色的小点,全体半透明,顶端有茎痕,或红*色的芽,中医把这个特征叫做“鹦哥嘴”或“红小辫”,下端有圆盘状的凹脐。

天麻的身体上有较多的纵沟,还有一些节状环纹。质地坚硬,不易折断,断面平坦,呈角质状,淡*白色或淡棕色。未蒸透的天麻中心略有白渣,有时还会有裂隙。气微味甘有稍微的辛味。

春天麻和冬天麻外观上没有明显的区别,但冬天麻比较肥厚,且颜色略深呈油浸色,皮面光滑,皱纹较少,鹦哥嘴较短甚至没有,拿在手里比较沉,不易折断,断面明亮如蜡。

入药的天麻,一贯以体大肥厚,色*白,质坚实,断面明亮,无空心者为佳。所以,冬天麻比春天麻要好一些。

现代科学发现,天麻含有香草醇、香草醛、甙类、黏液质和少量维生素A等多种物质。

历代本草家认为,天麻能祛风镇痉,而现代科学则认为,天麻有一定的镇静、镇痛、抗惊厥等作用。

关于天麻祛风,有一个比较神奇的传说:古代天麻都是野生的,它的茎秆也比较长,在野草里高出一截。有风吹过来的时候,其它野草随风摆动,天麻则纹丝不动。没有风的时候,其他野草丝毫不动,天麻则无风自摇。这个说法也无从证实。

从性味来说,天麻性味甘平,主要入肝经,功用也局限于平肝熄风,定惊止搐,一般都是生用。

在历代中医手下,天麻主要被用于一些息风的方剂里,成为眩晕、头痛的要药。

近现代有人用天麻滋补,其实,天麻虽然性味偏温,但功用既不发散,也不滋补,唯一的特点就是祛风。所以,天麻进补的做法其实并不可取。

1、眩晕:

天麻最常用眩晕诸证,尤其是肝虚、肝风内动所致的眩晕,古代中医说“眼虚头旋,虚风内作,非天麻不能除”。

这个应用也被现代中医验证在一些高血压、动脉硬化、耳源性眩晕、以及一些体弱所致的眩晕,常与钩藤、菊花等配伍,代表方剂如天麻钩藤饮。

需要注意的是,血虚也会出现头晕,但血虚头晕当以补血养血为主,天麻反倒是不适合的。

2、头痛:

天麻还比较适合用于和肝风、痰湿有关的偏头痛,常与地龙、白花蛇、白芷、川芎等配伍,以加强祛风镇痛作用。

3、风寒湿痹:内经有云,三气杂至,合而为痹,风寒湿痹导致肢体麻木不仁,天麻常与秦艽、羌活、牛膝、杜仲等配伍。

4、止搐:古代中医将天麻和其他熄风止痉药配伍,如南星、白附子;全蝎,僵蚕等,用于一些抽搐;

天麻的使用注意:

1、和钩藤比较,它们的功用大同小异,都适合头痛晕眩,且常同用。但区别在于钩藤甘寒、更适合因热而生风的头痛晕眩;而天麻甘温而燥,更适合风寒夹有痰湿引起的头痛晕眩;

2、市面上比较常见的天麻伪品,有以马铃薯加工伪造的,有以紫茉莉根伪造的,也有以家种的苎麻根茎伪造的。这些东西和天麻完全不一样,这是需要注意的地方。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