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对汽锅的第一印象,都停留在小时候看的一部动画片。片中的名厨小当家,被困于山洞中,正是靠着汽锅煮粥,才成功脱困。
《中华小当家》使用汽锅自救片段
在我人生中的前三十多年里,汽锅对于我来说,还只是一个传说中,煮粥很好吃的神奇厨具,直到我有幸来到了云南。
汽锅发源于云南的建水,这个著名的国家级非遗,中国四大陶之一的紫陶之乡。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水紫陶
这里出品的紫陶,不光有大雅之称的各种茶具,也有被归类于大俗的各色厨具。其中,最被老百姓熟知,几乎每天都能接触到的,当属大名鼎鼎的汽锅了。
建水紫陶博物馆里展示的国宴用汽锅汽锅缘起,中国智慧
汽锅的形式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千余年前的殷商。在安阳殷墟中,曾经出土过一件青铜气柱甑型器,这被称为汽锅最早的原型之一。
现代我们所熟知的汽锅,第一次露面还是在清朝。
相传汽锅乃临安府(清改名建水)福德居厨师杨沥所创,与清朝三大美食顶流的乾隆爷,还有一段渊源。
期间还有一段故事。
一人用汽锅
彼时好吃的乾隆爷巡视临安府,知府为满足这位爷的雅趣,广发布告征求美食。更是发布重赏,选中的美食,奖励白银五十两。
福德居的厨师杨沥,因老母病重,急需银子抓药,听闻此信,冥思苦想。终于结合了当地美食炊锅的制法,以及传统蒸馒头的技法,脱胎于建水紫陶,创造了汽锅。
杨沥用汽锅,为乾隆爷呈上了一道名菜——燕窝汽锅鸡。
乾隆爷吃完龙颜大悦,从此汽锅鸡名声大振,成为滇中最负盛名的一道菜。乾隆和汽锅的故事,早因年久而无从考证,只沦为大家茶余饭后的笑谈……
随着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周总理钦点汽锅鸡入国宴宴席,这道有“故事”滇中名菜,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一道国宴菜。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水紫陶
建水紫陶所制成的汽锅,需取当地红、黄、青、紫、白,五色陶土配比。
制作流程
先镇浆制泥,再拉胚成型。待胚体成型后,用刻刀在陶胚上,刻出各色纹饰图案,后用五色泥填入其中,形成建水紫陶最独特的代表性技法——“阴刻阳填”。刻填的内容主要为传统书画,其中以“残帖”最为最出名,所以紫陶又有“雅陶”、“文化陶”的美誉。
建水紫陶上文化内容的附着
建水紫陶并不施釉。刻填好的陶胚,在经过℃以上的高温洗礼后,呈现出漂亮的深紫色。为了让表面如施釉般光亮,工匠们会用鹅卵石,在陶器表面反复细致打磨,直到表面明亮入镜。
好的紫陶作品,早已被好此物者,总结出四句标准,“色如铜,明如水,亮如镜,声如磬。”
建水紫陶做成的汽锅,不光造型美观,还有防腐的功效。夏日里剩饭存于锅内,可两三日不坏。所以当地人多习惯用紫陶制成的罐子,常年存米储水,历久如新。
紫陶的特殊性,不是所有汽锅都能替代
著名“吃货”汪曾祺先生,曾在《昆明的吃食》中特意写道:“专营汽锅鸡的店铺,在正义路处的福照街里。
店家的字号鲜有人知,只记得堂内悬着一块匾额,上书四个大字“培养正气”。彼时的昆明人碰在一起,想吃汽锅鸡时,总是会说,我们去培养一下正气。”
云南餐馆里热气腾腾的汽锅汽锅鸡的烹饪:返璞归真
汽锅鸡虽然是一道国宴名菜,却没有其他国宴菜繁琐的制作步骤。它返璞归真,操作简单,广为流传于普通家庭的餐桌间。
选好鸡:烹制汽锅鸡,最重要当属选鸡。首选本地产的土鸡,用刀斩成小块,再用温水漂洗干净。
刷底油:在汽锅锅底刷一层猪油防止粘锅,这一步是去到建水之后,本地人为我传授的小技巧,大家可自行斟酌使用。
码配料:铺上一层葱姜,码上斩好的鸡块。
配好物:可搭配上一些山药,茯苓,天麻等常见的药食同源食材,既可增加风味,又起到了食补的作用。
上锅蒸:最后上锅蒸即可,记得用干净纱布沾水拧干,在两锅交接的部位围上。
我自己炖的汽锅鸡汽锅烹饪小技巧
1、汽锅正常烹饪时间为四小时左右,可以根据自己对食材的情况灵活掌握,中途可以开盖查看。
2、为了减少查看底锅水量的次数,尽量选择容量大的底锅配合汽锅使用。
3、适当延长烹饪时间,汤汁量会有所增多,还可以在汽锅盖子上搭块湿毛巾,尽量避免使用生理年龄老的肉类食材。
4、汽锅是靠蒸汽烹饪食物,所以食材要尽量放松散一些以便于蒸汽循环发挥功效。
汽锅独特的设计,能保证鸡肉和药材中的营养溢出无损,与油润的鸡汤,在高温蒸汽中充分融合,呈现出汤色清亮,香味扑鼻,味道鲜美的效果。
难怪汪曾祺笔下的老昆明人,会时常碰到一起补“正气”了。
如今的汽锅,被勤劳的人民,发明出了更多的特色美食。
不光有灵芝汽锅鸡,八卦汽锅汤等汤类佳肴,更有汽锅山药,汽锅芋头等美味素食。
汽锅宴
逢年过节时,汽锅下的土陶瓮里,炖上一大块油润的宣威火腿,上面码放的汽锅中,蒸上几根山药,放上几块芋头,再来上一锅味道鲜美的汽锅鸡。
这就是云南人最熟悉的家乡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