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医院在哪 http://m.39.net/pf/bdfyy/bdfjc/徐锦堂,山西五台人。我国著名的药用植物栽培药用真菌培养学家。从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先后对天麻、*连、猪苓等药用植物,进行了长期系统全面的研究,解决了生产难题,扭转了供不应求的局面,并在理论研究上有重大突破。在*连的栽培研究中,不仅结束了几百年来毁林栽连的历史,并可获得连、粮、林、畜四丰收,被*连产区人民称为“徐锦堂栽连模式”。在天麻的研究中,不仅在国内外首次实现了天麻的人工栽培,而且揭开了天麻生活史的全部秘密,发现和阐明了天麻与真菌共生营养关系的全新理念。
我国常用中药材有余种。千百年来,经过一代代中国人的探索,有半数野生药材实现了人工栽培。在这多种药材中,起码有两种药材的人工栽培与徐锦堂密不可分:他改变了*连的传统栽培方式,让*连生产走上了可持续发展之路;他发明的天麻栽培技术,使天麻从全国无货供应扭转为市场供需两旺,而且在理论上有重大发现并引领天麻研究走出了误区。因此,徐锦堂教授是为我国中药栽培事业立了大功之人。
改变毁林栽连的传统栽培模式
徐锦堂,年5月6日出生于山西省太原市,原籍山西省五台县。父亲徐步青勤劳忠厚,原本是锯碗钉秤的手艺人,因适逢度量衡制改革积攒了一些钱,与别人合股经营了一个织布厂,一家人得以小康。年,徐锦堂在太原上小学,两年后抗日战争爆发,全家逃到晋西。他在那里读完了小学,考入进山中学。年,颠沛流离的异乡父亲撒手人寰,是年徐锦堂才15岁。为一家生计,他被迫辍学,种地、赶脚、种菜,卖苦力来维持一家生活。
年,太原解放。徐锦堂考入山西农业技术学校。他十分珍惜国家给他的学习机会,刻苦学习,成绩优秀。在 宣传和募捐活动中,先后两次立功。年,毕业后留校教书。年,徐锦堂考入山西农学院。在校期间,先后担任过班主席、校学生会主席。年,徐锦堂以优异成绩毕业,分配到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到北京报到不久,徐锦堂与另一同志接受了赴四川、湖北、陕西,调查*连栽培技术。
*连是一种重要的常用中药,在我国最早的本草著作《神农本草经》中已有记载。大约在唐代,四川、湖北等地已开始人工栽培*连。这种植物属高山荫生植物,它喜冷凉湿润气候,需阳光进行光合作用,但又惧怕直射的阳光,所以人工栽培*连必须搭建能透光的人工荫棚,制造一种荫蔽环境。几百年来,各地一直沿袭毁林搭棚栽连的方法。每种一亩*连,需要10立方米木材,大约要砍伐3亩森林。
从四川到湖北数百里的*连产区,徐锦堂目睹栽*连造成的荒山秃岭、水土流失,发现生态的严重破坏,又反过来使*连生产萎缩,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他痛心疾首:不改变这种栽培方式,*连生产必将陷入绝境!回京后,他毅然向领导请缨:“为改变*连生产局面,请派我去*连产区。”年初,他的请求得到批准。
*连产区一般都在海拔米左右的高山区,长年阴雨连绵,山高路险。年春,徐锦堂开始在四川省石柱县*水坝农场和湖北省利川县福宝山药材场,建立了长期的试验基地。试验基地相距余里山路,中间隔着3座大山和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如果绕道乘车坐船,往返要10来天。为了节省时间,他宁肯翻山越岭,步行往返。开始走3天,以后2天,后来竟朝发夕至,连常走山路的老药农都称他为“飞毛腿”。
当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年秋天,福宝山药材场工人每月口粮陡然降至15斤,只好以野菜充饥。徐锦堂的定量未减,但是他每月32斤粮票全交到食堂,与工人一道吃野菜共渡难关。严重的困难,使福宝山药材场多人中有多人下了山。而徐锦堂像一只候鸟,依然春来冬去,整整8年。
“*连原本野生于森林,让它重返自然、在林中生长行不行呢?”他的这一想法得到了场领导支持。他与场里派来的老周师傅,怀揣饭团,手持砍刀,进了深山老林,在一个叫杀牛湾的地方,选了一片森林做试验田。
*连在林下栽活后,有些老药农认为:“林间栽连好是好,但谁敢担保下大雨淋不死*连?要知道棚栽*连,棚子高过4尺半都要淋死*连哩!”正当总场*委大力推广林下栽连的时候,三分场七队反映:一片秧子栽下不久就死了。徐锦堂通过观察发现,死连的地方多是坡度过陡,雨水冲击*连过猛,以致连根被冲出而死,这说明死连不能归结于林下栽连。但坡度多大合适?林下*连究竟能承受多大的雨水冲击?于是他不分白天黑夜,只要下雨就到实验地观察。
年7月18日夜晚,一场暴雨由天而降,一夜雨量达.4毫米。电闪雷鸣把徐锦堂从梦中惊醒。推门一看,雨夜茫茫,伸手不见五指,他想这下可糟了,暴雨中的*连会怎样呢?天刚蒙蒙亮,徐锦堂准备去河对岸的试验地。雨下得太大了,咆哮的山洪沿河直下,木桥已被淹没。雨下得这么大,林间*连还能活吗?他心急如焚,找了根竹竿,走一步探一步,颤悠悠挪过了河。
他不顾坡陡路滑跑到试验地一看,奇迹出现了,*连依然活着。他既兴奋又纳闷,这样大的雨水*连怎么没死?药农不是说棚高超过4尺半,雨水就会淋死*连吗?这里的树都有一两丈高,*连怎么没淋死呢?为探究竟,他就冒雨蹲在试验田里仔细观察。一小时、两小时过去了,全身淋得湿漉漉,冻得上下牙直打架。但是*连淋不死的秘密,终于被他揭开了:下雨时都伴随不同程度的风,有风树叶就要摆动,雨点经过树叶四处飞溅,雨水是飘洒到*连和地上的。而固定的棚架,雨水顺树枝集中一点下落,就如同房檐滴水一样,棚子越高,雨水下落的重力加速度就越大,因此棚高超过4尺半就会淋死*连。徐锦堂一口气跑回场里,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又把这一阶段总结出什么样的林子、多大坡度适宜栽连和一些试验数据讲给大家,大伙顿开茅塞,拍腿称好。于是,林下栽连就这样推广开了,工人们高兴地称之为“万年棚”。
随后的几年间,徐锦堂解决了林下栽连荫蔽度问题,彻底改变了只有毁林才能栽连的传统方式;他研究成功的*连种子湿沙棚贮与精细育苗技术,彻底解决了*连种子和秧苗短缺的难题;为了让被毁的荒山重披绿装,他将“只能用生荒地栽连,不能用农田熟地栽连,也不能用牲畜和人粪做基肥”的几百年传统习惯彻底改变;他发明的*连与贝母套种、*连与玉米和速生林套种的,可获得药(*连)、粮、林、畜大丰收;他还试验成功少用或不用木料的简易棚栽连,有五六种栽连方法可供农民选用。目前湖北利川市采用简易棚栽连的面积最大,成为药农最欢迎的生态栽连技术。
探寻天麻之谜
天麻是一种名贵中药,在我国已经有两千多年的药用历史。具有益气、养肝、祛风、定惊作用,对头晕目眩、口眼歪斜、肢体麻木、半身不遂、小儿惊风等症有明显疗效。《本草纲目》称“天麻乃定风草,故为治风之神药”。自古以来靠人工采挖野生天麻供药,自然资源遭到严重破坏,供应十分紧张。20世纪70年代初,天麻在我国中药材市场已经连续3年无货供应,药界称其为“天麻三年断线供应时期”。
天麻是中药单方和组方中不可替代的药材。几百年来,各地药农们想用驯化其他中药材那样进行人工栽培天麻,全部以失败结束,天麻栽培也越传越神。比如,药农在某地发现野生天麻移回栽种,过几个月再去看时,好端端的块茎竟不见了。据传说,过去在东北深山老林,采参人一旦发现人参立即用红绳拴住它,防止人参娃娃跑掉。在天麻产区,老药农怕天麻跑也想尽了办法。后来有人用石头垒成圈,但是几个月后,天麻还是不翼而飞了。
物竞天择。天麻在其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令其与众不同:它无根无绿色叶片,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在整个生长周期,除生殖生长期的两个多月它冒出地面,使人见到它的花茎,其余90%的生长发育期都在地下完成,其过程鲜为人知。
当年,徐锦堂一分配到研究所就听老同志讨论研究计划时提到天麻。但天麻怎样繁殖、生长,怎样吸取营养,谁都说不清楚。既无现成资料,也无经验可循。因此,议论时挺热闹,落实到谁来承担课题时就陷入一片沉寂。
年春天,徐锦堂到*水农场和福宝山药材场蹲点时,常常见到药农挖到野生天麻,人家很兴奋,他也拿到手里仔细观瞧。联想到研究所的情况,他想这里有野生天麻,条件得天独厚,禁不住产生跃跃欲试的冲动。
他在*水农场采挖了一些天麻,按照栽块茎作物——土豆的方法,把箭麻顶芽打掉,或切取芽眼等几种处理栽种下去。秋天挖开一看全是空穴。他把苦水倒给老药农周厚俊,老周劝他莫搞了,还说起这样的民谣:“天麻是个宝,栽了就会跑。天麻是山怪,栽了就不在。”
徐锦堂不信邪,一定要干到底。可搞天麻的经费从何来呢?第一是从嘴里省。每月全部生活费压缩在10元之内;第二就是车票差价补贴——不坐卧铺坐硬座。当时的艰难至今还令他唏嘘不已:每次产区北京两地的往返,坐三天两夜火车,下车后腿脚都肿了。为了天麻研究他咬咬牙挺住了。幸亏利川县科委*德炳同志知道后,千方百计支援了元,作为天麻研究的专款,支撑着天麻研究踽踽前行。
年夏天,一次徐锦堂将一个碰掉顶芽的箭麻埋在沙土中,一个多月后长出了像鸽子蛋大小的天麻。当时他欣喜万分,第一次人工干预下的天麻终于长出来了!回京后汇报工作,他将天麻标本拿给所长看。天麻,这个长期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