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岁辍学,外出务工;22岁返乡创业,从零开始,“苦修”内功十年。如今他已是药用菌制菌专家,镇远县黔康源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作为乡村振兴带头人,他和好妹妹乐队同框喊麦,献唱阳河畔,古城悠悠,叙乡愁、念乡人、感乡恩。
“省劳动模范”“州人大代表”“天麻王子”“青年企业家”……一路走来,这许多的称号让他惊喜而意外,他说,只不过是做了父辈想做而没有做成的事,只是搭上了时代的快车而已。
他叫许乃红,镇远县羊场镇龙洞村人,一个敢想敢干的青年创业者。
许乃红(中)和好妹妹乐队成员到林下基地采收天麻(采访对象供图)
第一次创业:闯荡苏州办工厂
生于乡野,长于乡野,许乃红的身上有一股“蛮气”,他肯吃苦,爱动脑筋,也好学,为人和善。
年的毕业季,对19岁的许乃红来说,或许是“灰色天空”。由于家境贫寒,高中毕业的他和即将上高中的弟弟只能供得起一个。作为哥哥,他主动放弃了。
所以,当曾经的同学们一个个步入大学校园时,他已随母亲远赴苏州,成为了一家羊毛纺织企业流水线上的工人。
整天重复的流水线作业实在太枯燥,许乃红有些不甘心。“很难想象就这样干一辈子,必须寻求出路”。
于是,白天下了班,他就用晚上的时间,跟在老技术员身边学习,“这样坚持了一年,我把企业的纺织工艺、机修技术和管理运作全部学习掌握了,同时还建立了自己的朋友圈。”
务工一年,许乃红手里积攒了2万元,资金和技术都有了,他便生发了自己创业的念头。
一番筹备,他在苏州的纺织加工厂办起来了。通过一年的发展,厂里生产加工机器规模达到了50余台,年产值超过60万元。
第一次创业,可谓是“初战告捷”。
年,工厂出现招工难,市场也不景气,闯荡苏州三年,许乃红决定带着辛苦攒下来的20万元回乡创业。
许乃红公司生产的天麻(席忞禾摄)
第二次创业:咬定天麻不放松
决定回乡创业,最主要的动因,或许还是故土难离。
当然,商机的出现,最直接地影响了他奋斗的方向。
“还在苏州时,有朋友叫我从贵州带天麻,朋友说贵州天麻不仅质量好,而且经济实惠,在苏州以及外面的许多城市都供不应求。”但是,苏州的朋友要20斤天麻,许乃红在镇远搜寻也只买到了5斤,让他很是尴尬。
镇远羊场镇有野生天麻,村民经常挖到。许乃红的父亲也零散种过天麻,由于缺乏技术,越种越少。都说“天麻佳品出贵州”,天麻是“贵州三宝”之一,在镇远却产量稀少。这次采购经历勾起了他敏锐的嗅觉——商机来了,回家种天麻。
但是家人无一例外反对。一来,全家希望用这20万元重建新房,因为之前的住房十分破烂;再者,天麻难种,风险太大,何况他还是从零开始。
“打算种天麻的时候,说实话,我连天麻是什么样子都是不清楚。”
说服家人并不容易,他清晰记得母亲站在破旧的木屋旁为此悄悄抹泪的场景。可即使同意了,摆在他面前的路也注定坎坷崎岖。
刚开始,许乃红在一间小小的培育室里,边查资料边实验,可培育的菌丝怎么也不成功。短短一年,在外打拼的资金“折腾”得所剩无几。
“最心痛的是,大晚上家人和我还得悄悄摸黑背着失败的菌丝到远处填埋,连手电筒都不敢打,生怕被村里人嘲笑。”
看来,必须走出去,先学技术!陕西汉中、湖北宜昌、贵州大方等地是天麻大产区,为了拜师学艺,他直接住到当地农户家,上山帮当地农户干活,一起培育菌种,一起种天麻。又到武汉华中食用菌研究所学习制菌,边学边干,两头来回跑。
但是,学到了技术,就意味着一定成功吗?
产量还是不高,质量也不太好,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照抄照搬别人的技术是不行的,各地土壤气候不一,雨季旱季不一,得结合当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运用。
不断总结经验,不停地试错,一门心思钻研,终于,黑油黑油的天麻菌丝爬满树块,“成了”。
许乃红(右)观察菌种长势(江春健摄)
历经千辛万苦,第二次创业,不负众望。年,天麻种植收入30多万元,趁热打铁,镇远县羊场镇龙洞红康食用菌厂也开办营业。
此后的事业线,可以说是“直线上升”了。
他不光鼓了自家腰包,还带领村民一起干,有钱大家一起赚。一个时间轴可以很好地说明——
年,龙洞村有10户群众在他的精心指导下从事天麻种植,村委会也入股种植了10余亩;
年,天麻种植户增加到20余户,加上周边乡镇共计带动60余户,产值达万元;同年,许乃红牵头组织村民成立红康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提供种子、技术,负责统一回收与销售;
年,许乃红成立黔康源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引入食用菌育种一体化设备,大大提高了菌种培育效率;
年,公司与羊场镇户农户签订了种植协议,天麻、灵芝、白术、羊肚菌种植面积达亩,带动余人就业,年产值达万元;
截至年12月,许乃红的公司已辐射带动镇远县12个乡镇发展天麻2.4万亩,年产量万斤,产值达万余元,每年解决群众就近就业2万余人次。
年11月,许乃红被授予“贵州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第三次创业:现代农业“新玩法”
当下的阶段,被许乃红称为是第三次创业的探索阶段,目标是“农业现代化”。只不过,现在的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在公司的60余名员工中,销售团队占了一半,线上各大电商平台的推广运营、流量积累,为他建立了稳定的产销渠道。
以天麻、茯苓和灵芝等药用菌作为主打产品,同时收购当地老百姓的农特产品,他的“小许农家”网店品类达50余种,各类农产品远销北京、上海、香港等地。
为了把制菌技术传授给更多有需要的村民,除了线下举办各种培训班外,他还依托公司平台和资源打造抖音大V,技术员线上直播菌种培育,目前发布作品近条,粉丝数超万。
标准化的天麻良种培育已经显出示范带动效应。年9月,黔康源公司在羊场镇扎营关打造的亩林下天麻种植示范基地被评为第五批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
村民就近在羊场镇扎营关天麻基地务工(席忞禾摄)
从公司成立以来,许乃红便致力于推动企业集科研、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但离现代化的目标还有差距,系列产品的研发和深加工都是公司需要补齐的短板。
“除了传统的中药材产品生产加工,我们也在深化和拓展产业链条。比如,围绕天麻深加工,推出天麻咀嚼片、天麻酒等药食同源产品。再比如,围绕乡村旅游,打造天麻示范产业园,衍生出多种经济业态。”在公司的发展构想中,许乃红已经有了更长远的谋划。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许乃红的第三次创业,正踏浪前行。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席忞禾
一审编辑胡家林
二审编辑李冰
编审吴文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