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记者从省中药材产业发展专班了解到。截至6月30日,贵州省中药材累计种植面积.54万亩(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94.73%)、产量20.84万吨、产值26.66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1.25%、17.57%、39.18%。天麻、石斛、太子参、*精等15个重点单品面积达.42万亩,同比增长17.81%,占全省总面积的48.38%,产业集聚度进一步加强。
太子参GAP种植基地。奉力摄
截至目前,贵州省10万亩以上种植大县达25个,占全省总面积的61.19%。其中国家级中药材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大方县林下仿野生天麻种植面积3.47万亩;*平太子参种植面积7.08万亩,占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的54.63%;剑河钩藤种植面积11.50万亩,占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的87.45%。中药材已跃身成为种植大县主导产业之一。
从首批入鄂推广中成药救治新冠肺炎病人,到特色苗药援法抗疫,贵州中药材成绩亮眼,市场潜力不断提升。
据了解,贵州省中药材专班每周调度、现场督战指导,及时发现解决问题,倒逼工作推进。截止6月30日,贵州已建成规模化标准化基地个,种子种苗基地个,可供万亩生产用种。
针对“9+3”县(区),安排财*资金万元进行发展,占产业发展资金的36%,比上年增加一倍以上。重点发展天麻、太子参、半夏、头花蓼、淫羊藿、*蜀葵等“短平快”道地品种,确保产业扶贫效果立竿见影。
福泉市陆坪镇香坪村的农民在基地采收太子参。肖伟摄
据悉,贵州还成立了省、市、县、乡四级组成的中药材专家技术服务组,针对主导品种“种、管、收”关键环节,定点开展技术培训和实地指导。“9+3”县(区)累计已开展培训55次,培训人(次)。
在用好产业发展资金,确保项目资金实施效果的同时,贵州积极探索中药材金融创新。围绕地方中药材产业资源和发展基础,探索*企合作新型融资担保模式,从产业发展资金中出资万元设置风险资金池,与省农担公司合作放大10倍撬动金融资金,印发了《贵州省中药材产业融资担保服务方案(试行)》,遴选出德江县等10个重点县、重点区域,针对天麻、太子参、半夏等重点单品开展金融创新工作,切实解决中药材种植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问题。
榕江县水尾水族乡林下种植中药材草珊瑚新芽。王炳真摄
据省中药材产业工作发展工作专班负责人介绍,目前,贵州开展天麻、铁皮石斛、灵芝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物质的试点工作,拟定了《贵州省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试点物质生产经营工作实施方案》,开发出天麻脆片、灵芝茶、石斛水等食品、保健产品。
不断织密销售网,贵州设立中药材“消费扶贫”宣传展示窗口,提升贵州中药材品牌影响力。及时汇总全省余家中药材经营主体生产情况,进行月调度,掌握最新动向。主动对接国药集团、太极集团等制药企业,拓展销售渠道。召开年贵州省石斛产业推进大会,促成18家省内外企业签约8.8亿元。组织省内家种植企业参加贵州省十大工业产业“加强产销对接推进协同发展”系列活动之健康医药产业产销推介活动,药材种植、中药材销售、药品生产、医药销售、医疗机构、健康融合等37家单位签订了24个产销合同,签约金额涉及9.8亿元。发布《贵州省定制药园建设规范(试行)》,对已授牌的11家定制药园进行了复审,对新申报的51家药园完成了室内初审,正在进行实地评审。
中药材引领着的,是一条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为贵州脱贫攻坚、经济发展,积蓄能量。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邓钺洁
编辑唐怒娇吴传娟
编审刘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