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麻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大荔中医每天认识一味中药钩藤 [复制链接]

1#

钩藤

中药名,为茜草科植物钩藤、大叶钩藤、毛钩藤、华钩藤或无柄果钩藤的干燥带钩茎枝。本品茎枝呈圆柱形或类方柱形,长2~3cm,直径0.2~0.5cm。表面红棕色至紫红色者具细纵纹,光滑无毛;*绿色至灰褐色者有的可见白色点状皮孔,被*褐色柔毛。多数枝节上对生两个向下弯曲的钩(不育花序梗),或仅一侧有钩,另一侧为突起的疤痕;钩略扁或稍圆,先端细尖,基部较阔;钩基部的枝上可见叶柄脱落后的窝点状痕迹和环状的托叶痕。质坚韧,断面*棕色,皮部纤维性,髓部*白色或中空。气微,味淡。

钩藤的功效与作用

甘、凉。归肝、心包经。

熄风定惊,清热平肝。

1、熄风定惊,清热平肝。治小儿惊痫瘈疭,大人血压偏高,头晕、目眩,妇人子痫。

2、《别录》:“主小儿寒热,惊痫。”

3、《药性论》:“主小儿惊啼,瘈疭热壅。”

4、《日华子本草》:“治客忤胎风。”

5、《纲目》:“大人头旋目眩,平肝风,除心热,小儿内钓腹痛,发斑疹。”

6、《本草征要》:“舒筋除眩,下气宽中。”

7、《本草述》:“治中风瘫痪,口眼歪斜,及一切手足走注疼痛,肢节挛急。又治远年痛风瘫痪,筋脉拘急作痛不已者。”

8、息风止疼:本品味甘、微寒、入心肝二经,善清心包之火,泄肝经之热而息风定惊止搐。正如《本草纲目》曰:“钩藤、手、足厥阴药也。足厥阴主风,手厥阴主火。惊痫眩晕、皆肝风相火之病,钩藤通心包予肝木,风静火熄,则诸证自除”。故常用治疗厥阴抽搐、小儿急惊、小儿夜啼、妇女子痫、小儿惊风等各种抽搐疾痛。

9、清热平肝:钩藤甘微寒、入肝经,既能清肝热,又能平肝阳。《药性赋》曰:“钩藤甘寒专解痉,功在清热息肝风”。《本草纲目》:“大人头旋目眩,平肝风,除心热”。故临床常治疗肝经有热的头晕目眩,头胀头痛,风热头痛,高血压,疹出不畅等证。

10、透疹:钩藤甘微寒,质轻味薄,轻能透发,寒能解热。故有透疹之功。小儿麻疹,水痘、风疹疾病,疹出不畅、均可选用。

钩藤的药用价值

息风定惊,清热平肝。用于肝风内动,惊痫抽搐,高热惊厥,感冒夹惊,小儿惊啼,妊娠子痫,头痛眩晕。

1、治小儿惊热:钩藤一两,硝石半两,甘草一分(炙微赤,锉)。上药捣细,罗为散。每服,以温水调下半钱,日三、四服。量儿大小,加减服之。(《圣惠方》延龄散)

2、治小儿惊痫,仰目嚼舌,精神昏闷:钩藤半两,龙齿一两,石膏三分,栀子仁一分,子芩半分,川大*半两(锉碎,微炒),麦门冬三分(去心,焙)。上药粗捣,罗为散。每服一钱,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量儿大小分减,不计时候温服。(《圣惠方》钩藤散)

3、治诸痫啼叫:钩藤、蝉壳各半两,*连(拣净)、甘草、川大*(微炮)、天竺*各一两。上捣罗为末。每服半钱至一钱,水八分盏,入生姜、薄荷各少许,煎至四分,去滓,温服。(《普济方》钩藤饮子)

4、治小儿盘肠内钓,啼哭而手足上撒,或弯身如虾者:钩藤、枳壳、延胡各五分,甘草三分。水半盅,煎二分服。(《幼科指靠》钩藤汤)

5、治高血压,头晕目眩,神经性头痛:钩藤二至五钱,水煎服。(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6、治伤寒头痛壮热,鼻衄不止:钩藤、桑根白皮(锉)、马牙硝各一两,栀子仁、甘草(炙)各三分,大*(锉,炒)、*芩(去黑心)各一两半。上七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竹叶三七片,煎至六分,去滓,下生地*汁一合,搅匀,食后温服。(《圣济总录》钩藤汤)

7、治全身麻木:钩藤茎枝、黑芝麻、紫苏各七钱。煨水服,一日三次。(《贵州草药》)

8、治半边风:钩藤茎枝、荆芥各四钱,排风藤一两。煨水服,一日三次。(《贵州草药》)

9、治面神经麻痹:钩藤二两,鲜何首乌藤四两。水煎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10、治胎动不安,孕妇血虚风热,发为子痫者:钩藤、人参、当归、茯神、桑寄生各一钱,桔梗一钱五分。水煎服。(《胎产心法)钩藤汤)

天麻钩藤饮

天麻、钩藤、生决明、山栀、*芩、川牛膝、杜仲、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朱茯神。

天麻90g,川牛膝、钩藤各12g,生决明18g,山栀、杜仲、*芩、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朱茯神各9g。

水煎,分2-3次服。

平肝熄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

肝阳偏亢,肝风上扰证。头痛,眩晕,失眠多梦,或口苦面红,舌红苔*,脉弦或数。图片

眩晕头痛剧者,可酌加羚羊角、龙骨、牡蛎等,以增强平肝潜阳熄风之力;若肝火盛,口苦面赤,心烦易怒,加龙胆草、夏枯草,以加强清肝泻火之功;脉弦而细者,宜加生地、枸杞子、何首乌以滋补肝肾。

《中医内科杂病证治新义》

钩藤的副作用

脾胃虚寒及无阳热实火者慎服钩藤。

1、《本草新编》:“最能盗气,虚者勿投。”

2、《本草从新》:“无火者勿服。”

医院医院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单位医院医院医院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