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白术天麻汤之我见
《内经》:“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对于眩晕,有很多病因病机,半夏白术天麻汤可以应用于风痰引起的眩晕以及其他疾病,每一个方子都有其立方遣药的意义,熟读经典,深入研究,勤于临床,方能成良医,造福百姓。
组成与服法
半夏一钱五分天麻茯苓橘红各一钱白术三钱甘草五分
服法:生姜一片,大枣二枚,水煎服
功效
燥湿化痰,平肝熄风。
病机
其病多因脾气虚弱,运化失司,水湿内停,聚而成痰,痰阻清阳而致。
《素问。五运行大论》曰:“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
土虚木横,肝木乘脾土,遂成肝风内动,挟痰上扰清空之证。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风性善行而数变,主动摇,肝风内动,则头眩物摇;又痰浊上逆,浊阴不降,阻遏清阳,故眩晕之甚,自觉天旋地转,遂作恶心呕吐。痰湿中阻,则胸闷。舌苔白腻,脉弦滑,皆为风痰上扰之象。
也有缘于脾湿生痰,湿痰壅遏,引动肝风,风痰上扰清空所致的病机。
配伍意义
本方乃风痰为患,治之当化痰熄风。
故方中以半夏、天麻为君。半夏性温味辛,燥湿化痰,降逆止呕之力颇强,意在治痰。
《本草纲目.草部》卷17所云:“半夏能主痰饮……为其体滑而味辛性温也。”
天麻味甘性平,人厥阴经,善平肝熄风而止眩,旨在治风。
《本草纲目.草部》卷12亦云:“天麻乃肝经气分之药,人厥阴之经而治诸病。按罗天益云:眼黑头旋,风虚内作,非天麻不能治。天麻乃定风草,故为治风之神药。”
半夏、天麻相伍,共成化痰熄风之效,为治风痰眩晕头痛之要药。
故《脾胃论》卷下谓:“足太阴痰厥头痛。非半夏不能疗;眼黑头眩,风虚内作,非天麻不能除。”
白术为臣,性温,味苦甘,具健脾燥湿之能,治生痰之本。
《本经疏证》卷2云:“白术治眩,非治眩也,治痰饮与水耳。”与半夏、天麻相伍,标本同治,祛湿化痰,止眩之功益佳。
佐以茯苓、橘红。茯苓味甘淡性平,健脾渗湿,与白术共成健脾祛湿之功,以治生痰之本;
橘红味辛苦,性温,善理气化痰,使气顺则痰消,《食物本草》卷8云其“下气”,“消痰涎”。
盖治痰须理气,气利痰自愈。半夏、茯苓、橘红三者为伍,则祛痰、健脾、利气各彰其效,实乃二陈汤配伍之精髓。
使以甘草调和药性并能和中健脾,煎加姜、枣以调和脾胃。诸药合用,共奏化痰熄风之效。使风得以熄,痰得以消,眩晕自愈。
本方系二陈汤加味而成,在燥湿健脾的基础上,加入平肝熄风之天麻,则纳熄风于祛痰之中;
加入健脾燥湿之白术,则倍增健脾治本之力。
共成化痰熄风之剂。
《医学心悟》卷3另有一半夏白术天麻汤,其组方配伍与本方基本相同。
然减白术二钱、生姜一片,增大枣一枚,其健脾之力不及本方,且加蔓荆子三钱,则清利头目之功独胜。故主治痰厥头痛之证。
辨证要点
证治要点本方为风痰眩晕而设。
以眩晕,呕恶,舌苔白腻为证治要点。
方歌
半夏白术天麻汤,苓草橘红大枣姜。
眩晕头痛风痰证,热盛阴亏切莫尝。
何为痰
中医的痰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
狭义之痰是指咳嗽时吐出的痰涎。
广义之痰泛指人体气血不和所引起水液代谢失调的病理性产物。
关于水液代谢,《*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明代医家李中梓引述原文后说:“水精四布,五经并行,何痰之有?”
可见,人体津液之所以能够输布,全赖气化的正常运行、水道的通调。
凡一切引起气化不利的因素影响了肺、脾、肾、三焦的功能,水津不能正常输布与五经并行,过剩的水液积留生湿,积饮凝结即为痰。
痰的生成实属人体水液代谢紊乱的产物。
张景岳也指出痰的实质即是水。
无形之痰,随气升降,流动不测,周身内外,五脏六腑,无处不到。为喘,为咳嗽,为呕,为泻,为眩晕,为怔忡惊悸,为寒热肿痛,为痞满膈塞,或浑身习习如虫行,或身中结核不红不痛,乃至癫狂瘫痪,妇人经闭带下,小儿惊风抽搐。
由于它风诡云谲,气象万千,故有“百病多由痰作祟”、“怪病多痰”等说法。
药解
半夏辛、温,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的作用。用于湿痰寒痰,咳喘痰多,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呕吐反胃,胸脘痞闷,梅核气;
外治痈肿痰核。姜半夏多用于降逆止呕,法半夏多用于燥湿化痰。
《名医别录》也记载了半夏。谓:“生微寒,熟温,有*,消心腹胸膈痰热满结,咳嗽上气,心下急痛坚痞,时气呕逆,消痈肿,堕胎,疗痿*,悦泽面目。生令人吐,熟令人下,用之汤洗令滑尽。”
生半夏多外用于消肿散结,清半夏长于燥湿化痰,姜半夏偏于降逆止呕,法半夏善和胃燥湿。
天麻又称定风草,是一味平肝熄风定惊的良药。
天麻地上茎全株不含叶绿素,单一直立,宛如箭杆,药谚云:赤箭钻天,有风不动能定风,无风自动可驱风。因此又名赤箭、定风草、神草。天麻的种子细微如粉状,体轻似绒毛,成熟种子多随风飘去,不易收植,所以药农有"天麻、天麻,天生之麻,神仙播种,凡人采挖"的传说。因此,又称*督邮、白龙皮等。
眼黑头旋,风虚内作,非天麻不能治。天麻乃定风草,故为治风之神药。
天麻味甘性平,为肝经气分之药,入厥阴之经治诸病。
半夏有燥湿化痰的作用,还可以健脾;
白术能够健脾除湿;
天麻可以治疗眩晕、头痛,还有息风、平肝潜阳的作用;
茯苓有健脾利湿安神作用;
橘红的化痰作用很好,有一定的理气作用;
甘草能够健脾胃、调和诸药。
名家论述
。。。。
清·程国彭:眩,谓眼黑;晕者,头旋也,古称头旋眼花是也。其中有肝火内动者,经云诸风掉眩,皆属肝水是也,逍遥散主之。有湿痰壅遏者,书云头旋眼花,非天麻、半夏不除是也,半夏白术天麻汤主之。(《医学心语》)
今·冉先德: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风内动,痰浊上扰,故眩晕头痛;痰阻气滞,故胸膈痞闷。痰厥头痛,非半夏不能疗;眼黑头晕,风虚内作,非天麻不能除。故方中以半夏燥湿化痰,天麻熄风止晕,二药合用为主药,以治风痰眩晕头痛;白术、茯苓健脾祛湿,以治生痰之源,为辅药;橘红理气化痰,甘草、生姜、大枣调和脾胃,均为佐使药。诸药相合,方简力宏,共同体现化痰熄风,健脾祛湿之功。(录自《历代名医良方注释》)
李杲云:“足太阴痰厥头痛,非半夏不能疗,眼黑头眩,风虚内作,非天麻不能除。”故为君。以白术、苍术为臣,白术守而不走,苍术走而不守,健脾燥湿,化痰降浊,与法半夏、天麻配伍,祛湿化痰,祛风止眩,升清降浊之功益佳。茯苓健脾利湿,与苍白术相合,尤能治痰之本;陈皮理气化痰;生草和中,消痰解*,调和诸药。诸药为伍,使风熄痰消,眩晕自愈。
2
注意事项
实热证或是火特别大的人需酌情加减使用。
方药加减
。。。。
兼有眩晕者,可加地龙、僵蚕、胆南星等以加强化痰熄风之力;
兼头痛者,加防风、蔓荆子、白蒺藜等以祛风止痛;
兼呕吐者,可加代赭石、旋覆花以镇逆止呕;
兼气虚乏力者,可加*参、生*芪以益气;
湿痰偏盛,舌苔白滑者,可加泽泻、猪苓、桂枝以渗湿化饮。
痰浊者,加菖蒲,远志;
头晕,目干、涩者,加杭白菊,钩藤;
项背强痛者,加葛根,姜*;
瘀血者,加丹参,郁金;
舌苔厚腻者,加藿香,佩兰;
呃逆、胸满闷重者,加旋覆花,生牡蛎;肝阳上亢者,加石决明,生龙牡;
耳鸣重者,加磁石,蝉衣。
故事
清代名医程钟龄(公元—年),祖坟葬于某山之上,其坟低处(亦曰坟下),有当地一土豪之祖坟,该坟墓之四周栽有多棵古柏,因程钟龄之祖坟居其上,为古柏之横枝所穿进,坟内之棺椁将露,程钟龄乃前往该土豪家与之相商,欲剪除其穿坟之柏枝,但土豪不允,与之相拒,程钟龄乃自往伐之。土豪乃怒,率家奴数人前往阻止。乡民皆为程钟龄鸣不平,聚数十人与土豪相争,程钟龄力阻之,但罔效。土豪一家奴已为乡民殴毙,土豪乃诉讼子宫。为不累及乡民,程钟龄遂赴官府自首。官府谳定论抵,将程钟龄解省,待秋后处决。
适巡抚之母身患沉疴,诸医皆不能疗。程钟龄在狱中闻及此事,乃私贿其狱卒,赂通臬司。臬司知钟龄善医,乃为程钟龄易服更名,荐至抚署,为巡抚之母诊病,诊断书方后仍归狱服刑。遂演出了“朝为上宾,暮为重囚”之戏。经旬余,巡抚母亲之病竟获痊愈。巡抚遂以五百金酬臬司,臬司乃令仆于狱中赠之,曰:“此巡抚以酬也。”程钟龄受金后复拜曰:“本人敢受此金,奈家贫复遭劫难,典质一空,留此聊以赡家,故不敢辞;惟老太夫人疾虽愈,其根尤存,恐曰后他变,当为拟以调理之方,以防其变……”臬司遂告之巡抚,遂复召程钟龄。程钟龄往见抚母,投地拜哭,乞曰:太夫人救我!我程某也。抚母大为感动,谓巡抚曰:此君能救我命,你何不救彼以为报耶!巡抚曰,他酬报惟命,但其刑役加身,实无法挽回。抚母乃强之,命二人结为”金兰”。巡抚不敢违抗母命,叹曰:“案定如山,断无改判之理。无已,若逃之,则吾与臬司同受罪矣!然为母故,亦不敢辞;为保君命,只好委君屈居,遁入空门……”程钟龄遂入天都(今安徽省歙县)出家修行。
医案举隅
,王某,初诊,头痛,左侧头痛,头痛严重影响睡眠,胃脘偶有隐痛,饱食则发。纳可,二便尚可,无口干苦。
舌淡胖,苔薄白滑腻。左脉寸弱、关尺弦,右脉弦。
辨为:脾胃阳虚,运化失司,痰饮内停,上犯于头。
处方:
茯苓40g,桂枝15g,白术15g,炙甘草10g,
泽泻15g,姜半夏12g,天麻10g,陈皮10g。
服方后,效甚佳。连服药10余副,头痛遂除,痊愈。
扫码添加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