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黔东南黎平县高绍村,串寨水泥路八方通达,交通方便了;寨子里新起了许多过去难得一见的砖房,老房子也都新刷上了油漆,房子变美了;寨子中,陈年古井依然流淌,不见了人们前来挑水洗菜,原来,从古井到家中有一根水管连接起来,自来水早已到了村民的家中……不仅如此,村寨中亮化路灯、文化活动中心、高位消防池、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已完善。如今的高绍村,青山愈发青翠,村容日益清新。
髙绍村
自脱贫攻坚战开展以来,该村始终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来抓,以“六个精准”和“五个一批”为工作主线,围绕产业发展抓经济建设和生态保护,走出了一条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发展之路。
绿色产业绿色发展
“我们要依靠产业发展彻底改变髙绍村的贫穷面貌。”驻髙绍村第一书记宁欢平说。为此,以钩藤和天麻为主的中药材种植成为村里的主导产业。
优先发展绿色产业。在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的带两下,村民们开始开垦闲田荒土种植钩藤和天麻产业。年全村钩藤种植亩,覆盖贫困户46户人;年种植钩藤亩,覆盖贫困户41户人;年种植钩藤85亩,覆盖贫困户43户人。年种植天麻平方米,覆盖贫困户38户。
此外,养殖业成为村里的另一个主打产业。年养殖绿壳蛋鸭只,覆盖贫困户17户82人;黑毛猪养殖54头,覆盖贫困户27户;生猪养殖头,覆盖贫困户户人;肉牛养殖39头,覆盖贫困户30户人。年生猪养殖头,贫困户覆盖率达%。今年,实施稻田养鱼亩,通过采取村委会+合作社+农户方式,利用财政扶贫项目资金实施黄牛散养80头,天麻种植亩,年终可实现14.6万元的利润分红。
数据显示,年全村人均纯收入为元,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为元,远超贫困线元。产业发展成为村民们脱贫的重要方式。
“产业发展起来了,现在的生活比以前好很多了。”村民吴良庆万分激动的说,现在除了种植粮食还能种植产业,有了额外的一份稳定收入,感谢党的脱贫政策。
钩藤产业
去年,欧孔才家种了4亩钩藤,每亩能有元的收入,光是钩藤种植一项,一年就有元的收入。村民欧孔才告诉记者,以前种植粮食只够吃,生活过得很苦,现在孩子读书有保障,家里种的钩藤、养的猪牛都是国家帮扶。
“村里对绿色产业的帮扶力度是很大的,只要想种都可以,除了提供种苗、肥料之外,贫困户还能享受到种植补贴。”宁欢平说,因此村民们对产业种植的积极性很高,自主脱贫的热情不减。
那山常青那水常流
高绍村位于黎平县平寨乡东南部,全村海拔在米至米之间,距乡政府所在地6公里,全村国土面积8.7平方公里,森林覆盖面积0.97万亩,林地面积亩,耕地面积亩。
高绍村属于高山季风气候,境内拥有茂密的森林资源,村寨因山而富,也因山而贫。大山阻隔了村寨的发展,年之前,村民们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脱贫攻坚开展之后,扶贫队伍来到了村里,产业发展也带来了村庄,一方面是搞扶贫产业,一方面是生态保护,如何做到二者平衡?
天麻产业
“产业发展是趋势,但在如何做到坚持绿色发展的选择中,村子选择了不是发展最快的木材加工业,而是选择了最契合生态的绿色产业——发展中药材种植。”髙绍村支书欧孔泽说。
据了解,髙绍村具有丰富的林业资源,森林覆盖面积0.97万亩,林地面积亩,其主要以杉木为主,木材蓄积量约6.24万立方米,人均占有木材.6立方米,人均木材蓄积产值就达3.12万元。
不开发丰藏的林业资源,而选择毫无发展经验的林下经济。髙绍村支书欧孔泽说:“我们始终坚持绿色发展,搞产业但不搞破坏,发展的都是适宜当地的绿色产业。”
“种植钩藤和天麻不仅不破坏生态,反而能让荒坡长起新绿。”欧孔泽髙绍记者,这是髙绍村选择产业的原因。
因此,0.97万亩森林资源得以保存下来,髙绍村青山依旧,绿水长流。
髙绍村一角
村子美了幸福来了
“如今的髙绍村不一样了,变得越来越好看了。”欧孔泽如是说。
为改善村寨的人居环境,提高群众的幸福感,髙绍村以民生工程为工作中心,围绕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展“靓寨工程”,村风村容有了质的飞跃。
从到年,髙绍村新修建高位水池75立方米一座,30立方米三座,水管网分布全村,已经实现全村安全饮水全覆盖。
年到年间,全村共实施危房改造98户,惠及人;老旧房透风漏雨整治40户,目前全村不存在不安全住房情况。
年,全村亮化工程竣工,完成村寨道路太阳能路灯安装盏。同时,通讯实现4G网络村寨全覆盖。
年,新建村级综合文化广场一个,修建俾雅寨篮球运动场1个,建成公厕2座,建成焚烧池5座,投入资金5.8万元修补加固寨内道路5处、寨内排污沟米。
髙绍村篮球场
截止目前,修建成1.5千米通组路,将髙绍村三个自然寨串联起来,串户路陆续硬化总长度达余米。这些工程大大改善和提高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现在的村子不同了,路通了,产业兴起来了,村寨到处都是干干净净的地方,没有不满足的了。”吴良庆感慨道。
欧孔泽说,下一步,髙绍村将积极抓好脱贫成效的巩固和提升工作。继续扩大产业规模,通过产业发展黄牛养殖、生猪养殖、天麻种植、钩藤种植等产业,全面覆盖户贫困户,进一步扩大群众收入渠道。积极推动劳务输出,力争增加转移外出就业,同时本村增设开发多种类岗位,进一步解决在家人员的就业。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杨正海
编辑刘思博
编审晏海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