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麻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头晕是症不是病,找准根是关键4个中成药 [复制链接]

1#

很多患者在治疗头晕时都会走进一个误区:那就是头晕只治头,不管身体的其他地方。

实际上,头晕只是一种症状,而不是一种病。

意思就是,如果你出现了头晕,不一定是头出现了问题,有可能是身体其他部位病了,头晕只是其中的一种表现而已。

举一个很常见的例子,如果一个人出现了低血糖,也会导致头晕。

但医生在治疗的时候,就不是让你吃止晕药这么简单,而是要想办法让你的血糖维持在正常水平。

那除了低血糖,还有那些疾病会导致头晕,分别应该怎么治疗呢?今天就来详细讲讲关于头晕的那些事儿。

头晕,在中医上属于“眩晕”的范畴,主要表现是头晕和目眩。

头晕和目眩,这两者虽然经常同时出现,但是症状表现是不一样的。

头晕主要是头不舒服,整个人感觉懵懵的,自己的头好像被什么东西罩住了一样,头脑很不清醒,有时候还会感觉头重脚轻的。

但有一点,虽然头晕的时候,走起路来会感觉晃晃悠悠的,但看东西是清楚的。

而目眩跟头晕最大的差别就是,你眼睛看东西的时候会感觉周围的东西都在旋转或者摇晃。

这种很像你在坐旋转木马或者过山车时的感受,严重起来还会让你感到恶心、想吐。

但无论是头晕还是目眩,中医在治疗时,都是结合患者的症状,从病因入手,从根源上解决眩晕。

中医认为,在导致眩晕的病机上,多与肝、脾、肾的功能失调有关,常涉及风、火、痰、虚等病理因素。

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主要有以下四种:

一、肝阳上亢型

在中医理论中,肝为风木之脏,它内部有像火一样的能量,虽然本质上属于阴性,但它的功能却像阳性一样活跃和上升。

如果情绪不顺畅,肝就会像气球一样被憋住,气郁在里面,时间久了就可能产生像风一样的动荡能量,这个能量会往上冲,干扰头部,导致眩晕。

另外,肝肾同源。如果肾的阴气不足,不能滋养和平衡肝的阳气,肝的阳气过于亢进,也会像风一样往上冲,导致眩晕。

这类患者经常在眩晕的同时还伴有头胀、面红耳赤、口干口苦等症状。

在治疗时一般用中成药羚角钩藤丸来平肝潜阳,清火熄风。

但如果服用中成药一段时间后,症状没有缓解,则需要根据患者体质,用天麻钩藤饮加减来治疗。

二、气血亏虚型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若饮食不节、忧思劳倦、体虚耗伤气血或失血过多,没有恢复,脾失健运,气血生化无源,导致气血两虚。

气虚则清阳不展,血虚则脑失所养,皆能导致眩晕的发生。

这类患者的典型表现就是头晕乏力,面色苍白,少气懒言。

如果症状尚轻,可以服用一段时间的人参养荣丸或归脾丸来补养气血,健运脾胃。

但若症状较严重,这时就需要根据体质,在归脾丸的基础上加减治疗。

三、肾精不足型

肾为先天之本,藏精生髓,而脑为髓之海。

所以如果肾精不足,或年老肾亏,或久病伤肾,或房劳过度导致肾精亏虚,不能上充于脑,髓海空虚,就会导致眩晕。

另外,肝肾同源,如果肾阴不足,肝失所养,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也会导致眩晕。

肾主骨,所以肾精不足之后患者的最明显的感受就是腰膝酸软,有的人可能还伴随有失眠多梦的症状。

同样,如果症状较轻,可以选择服用能够补肾养精、充养脑髓的中成药,如滋阴补肾丸来缓解症状。

但若服用一段时间后无效,则需要用左归丸加减治疗。

四、痰湿中阻型

我们的脑窍只有在得到清气的充分滋养之后,才能保持清明。而脾主运化水湿,升清降浊。

所以,如果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水湿内停,聚湿生痰,痰湿中阻,上蒙清窍,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就会引发眩晕。

这时患者会有明显的头晕头重、胸闷恶心的症状。

同时因为脑窍清气不足,大脑缺氧,有的人还会出现嗜睡的情况。

针对这种情况,治疗的关键就是健脾和胃、燥湿祛痰。

患者可以选用陈夏六君子丸或者用半夏白术天麻汤辨证加减治疗。

以上就是我对眩晕中医治疗的一些看法,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