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麻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神奇的中医,可以用来调理高血压一文给 [复制链接]

1#

高血压,除了使用西药进行控制之外,用中医方法调理同样是有效的,今天我就从膏方给你讲讲,文章比较长,建议大家耐心看完。

这里先给大家简单说一下,膏方可不是膏药,大家可一定不要搞错了。

膏方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辨证论治为基础具有平衡阴阳,调和气血,纠正体质偏颇作用的一种特殊剂型的中药。

这种方法不仅有滋补强身、延年益寿的效果,另外治疗疾病的能力同样其疗疾不容小觑。目前,这种方法以其缓图长效、疗效卓著、使用方便的特点,广泛应用于各类慢性疾病的调理中,广受病患青睐。

其实,在古代的典籍中,并没有高血压的说法,在我们传统的医学看来,这都是属于晕眩的范畴

这种病因多和情志不遂,肝阻上亢,肾精不足气血亏虚,痰浊中阳,瘀血阻窍等有关。

主要病机为阴阳失调,阴虚阳亢,气血失和,引发五胜制化亲乱,风、火淡、瘀为患。其发病或因忧思恼怒,胖失疏泄,肝气郁结,郁久化热,肝阴耗伤等等。

另一方面,人的年纪大了,各方面的机能也都降低了,所以各种疾病也都会找上门来,而这同样是发病的原因之一。

高血压阴阳失调的另一表现为清阳不展,多因思虑劳倦,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当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乏源,导致气血两虚,气虚则清阳不展,血康则脑失所养。

所以总体而言,高血压的病理性质多为本虚标实其中以肝肾阴虚、气血亏虚为木,风、火淡瘀为标,临床上以虚证多见,亦常见虚实夹杂之证。

另外,在辨证的时候,我们需要遵循两条总则:

1、量体辨证,济病纠偏

体质对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所以,我们在详察人体阴阳气血虚实之同时,更应充分考虑患者的体质差异,病-证一体结合辨之,例如详细了解影响患者体质差异的因素:包括年龄、性别、生活习惯、地域环境等。例如,中青年患者工作压力大,常见易于紧张、焦虑;其中女性本就以肝为先天,更易肝气郁等等。

2、明辨虚实,固本清源

固本清源乃膏方进补原则之一。“本”即人之体质及疾病本质,着重反映疾病的病因病机,固本即在分清正虚、邪实的基础上,确立正虚的“固防”方向;清源意指清理风、火、、瘀,气滞,气郁等邪实;由此可见,以膏方调治本病,必先明辨阴阳气血

上面我们说了辩证的原则,下面我再给大家讲一下调治的三项原则。

1、肝肾为要,滋阴潜阳。

本病病位与肝肾关系密切。

另一方面,肾为先天之本,水火之脏,内寓阴阳,就膏方补益功效而言,调补肾之阴阳,可调达整体阴阳平衡;就调理高血压而言,乙癸同源,肝肾阴液共荣共衰,精血衰耗,水不涵木,木不滋荣,故肝阳偏亢。

根据临床经验来说,高血压患者中以肝阳上亢或阳亢阴虚者最多见,证见眩晕耳鸣,头项胀痛,面赤口苦,烦躁易怒,每遇情志波动或劳累而头晕头痛加剧,少寐多梦,或兼见五心烦热、盗汗、腰膝酸软等,舌红,苔*,脉细弦。

治宜调补肝肾,滋阴潜阳;常投以天麻钩藤饮合六味地*丸加减。

2、脾胃为本,补气升提

我们在用药的时候,须以脾胃接受为度。

叶天士提出“食物自适者,即胃喜为补”之说,意在指出人体对饮食的喜好反映其脏腑寒热虚实之需,在用膏方门诊中,我常询问患者饮水温凉偏好,据患者胃之寒热选药立方。

“胃喜为补”的另一要义在于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膏方进补有赖于脾胃消化,方可达到调补目的;正所谓“脾主中央,灌溉四旁”,膏方的制定,应顾护胃气,适当加以健脾开胃之品,以复中焦升降功能。

应对阴虚质患者,我常以佛手、玫瑰花、香橡皮等味薄气轻之品健脾助运:如遇患者脾虚湿盛明显,证见胃纳欠佳,脘腹闷胀,否苔厚腻,脉滑等,常予苍术、厚朴、积实、陈皮、神曲、炒谷麦芽等组成开路方,服用1~2周先化湿健脾以清源,后据其药效反应再固本。

3、络脉为病,化痰祛瘀

《丹溪心法》有“无痰不作眩”的说法,《医学正传》提出“瘀血致眩”之论;高血压为病,随病程进展,气血阴阳失衡加剧,脏腑机能渐衰,久病入络,可致痰浊瘀阻为患。

现代络病理论研究还发现,高血压病是诸多原因引起络脉病变,其中痰浊、瘀血可使脉络中气血运行及津液输布失常,致使络脉阻滞进而损及机体阴阳气血腑功能的平衡。

因此,痰瘀互结、损及络脉是高血压发病的病机之一,然而,临床上痰瘀互结型高血压较为罕见,而多偏于阳亢痰浊者,证见眩晕,头重如蒙,胃院闷胀,恶心,纳少,舌红苔*腻,脉濡滑,如果患者舌苔厚腻,可为诊断标准,治拟化痰祛瘀通络,若是偏于阳亢痰浊的人,方予天麻钩藤饮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偏于阳亢血瘀者,方用天麻钩藤饮合补阳还五汤。

我说了这么多,相信大家也有一定的收获,下面我给大家说个具体的医案,方便大家进行理解。

唐女士,64岁,去年10月前来就诊。

主诉“反复头晕头痛20余年”;患者有高血压病史20余年,最高血压/mmhg,目前服用科素亚降压,自诉秋冬季节血压控制欠稳定,时感头晕伴胀痛,烦躁易怒,既往有腔隙性脑梗死史、高脂血症。

刻下:头晕且痛,健忘,胸闷,口干喜冷饮,纳少,食后易饱胀,夜寐多梦,不易入睡,舌暗红,苔薄;脉细弦。

中医诊断为眩晕,证属阴虚阳亢兼气滞血瘀证;治拟滋阴潜阳,活血化瘀;方用天麻钩藤汤合补阳还五汤为主,加减化裁。

嘱咐患者服法:每日早晚各服30g开水冲服。凡遇感冒、咳嗽、伤食、泄泻即停服,禁忌生萝卜、浓茶。

本病患者年过花甲,肝肾不足,阴不敛阳,风阳内动,肝阳偏亢,上扰头目;证见头晕头痛、健忘、烦躁易怒、口干、少寐多梦等;又因患者久病体虚,复加痰瘀(高脂血症),致使络中气血运行不畅,日久生痰生瘀,痰瘀互结,蕴积脑络,发为中风,故治疗当以滋水涵木、活血通络、平调阴阳为基本大法。

好了,文章到这里基本上就结束了,感谢你的观看。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