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麻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从神农尝百草到古代文人骚客以药 [复制链接]

1#
彭洋出诊的医院 https://jbk.familydoctor.com.cn/bjbdfyy_ys_12560/
彭洋出诊的医院 https://jbk.familydoctor.com.cn/bjbdfyy_ys_12560/

“神农尝百草”的传说

大家都听说过“神农尝百草”的故事。神农氏本是三皇之一,出生在烈山的一个石洞里,传说他是牛头人身。由于他的特殊外形和勤劳勇敢,长大后被人们推为部落首领,因为他的部落居住在炎热的南方,称炎族,大家就称他为炎帝。有一次他见鸟儿衔种,由此发明了五谷农业,因为这些卓越的贡献,大家又称他为神农。

他看到人们得病,又到“都广之野”登建木上天帝花园取瑶草而遇天帝赠神鞭,神农拿着这根神鞭从“都广之野”走一路鞭一路回到了烈山。神农尝百草多次中*,都多亏了茶解*。因誓言要尝遍所有的草,最后因尝断肠草而逝世。人们为了纪念他的恩德和功绩,奉他为药王神,并建药王庙四时祭祀。在我国的川、鄂、陕交界传说是神农尝百草的地方,称为神农架山区。

据查,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中国汉族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的《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约起源于神农氏。后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是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

|有关*芪的记载,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被人们誉为“补气圣药”。此外在魏晋的药学著作《名医别录》(简称《别录》3卷)也有记载:“*芪生蜀郡山谷、白水、汉中,二月、十月采,阴干。”

*耆,《本草纲目》称*芪;《神农本草经》称戴糁;《名医别录》称戴椹,独椹,蜀脂,百本;《药性论》称王孙;李时珍说,耆是长的意思,*耆色*为补药之长,故名。今俗称*芪。

*芪,旧作“耆”,意为“长”也,被李时珍称为“补药之长”。*芪,又名绵芪。多年生草本,高50-厘米。主根肥厚,木质,常分枝,灰白色。茎直立,上部多分枝,有细棱,被白色柔毛。多年生草本,高50-厘米。产于内蒙古、山西、甘肃、黑龙江等地。

据记载,*芪的药用迄今已有多年的历史,其味甘、微温,有补中益气、止汗、利水消肿、除*生肌的作用。*芪做为一种中药有很多功效,*芪不但可以用来治疗高血压他心脏病等症状。还改善皮肤的血液循环及营养状况,平时服用*芪对身体有一定的调养作用。但也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才能事半功倍。

|因*芪有广泛的应用,受到不少名人的喜好。

如:唐代诗人王维的《山中送别》中写到: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山中送别》是唐代大诗人王维的作品。此诗写送别友人,题材非常普遍,构思却独具匠心,极有特色。

这首诗,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送别后的行动与思绪,并表达了诗中人期盼来年春草再绿时能与友人团聚的情怀。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感情深厚真挚,耐人寻味,令人神远。

而诗中的“王孙”也是一味古老中药的别名。*芪称为“王孙”,见于与王维同朝的甄权的《药性论》,转载于明朝药物学家所著的《本草纲目》。

宋朝文学家苏轼在《立春日病中邀安国仍请率禹功同来仆虽不能饮》中也曾提到“*芪”,诗中写到:

孤灯照影夜漫漫,拈得花枝不忍看。白发欹簪羞彩胜,*耆煮粥荐春盘。……

吃*芪,宜用清淡之方。最简便的办法,就是喝*芪粥。*芪粥,古已有之。在苏轼的诗中,就曾提到过他在大病初愈时喝*芪粥的事情。那年他三十九岁,谪居密州。当时斋居卧病禁烟前,辜负名花已一年,故用*耆煮粥荐春盘。这是用*芪粥来补养病后虚弱的身体。

白居易也有一首《斋居》诗写道:香火多相对,荤腥久不尝。*耆数匙粥,赤箭一瓯汤。诗中的*耆就是*芪,而赤箭是指中药天麻。

*芪、天麻之类在今人看来纯为药材,而在古人看来却可列入日常食谱。从白居易到苏轼,自唐至宋,文人们的餐桌上竟少不了这一道*芪粥,病后喝,吃素时也喝。古代儒医不分,乐天、东坡之辈想必也深谙药食同源之理吧。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