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坪的金银花基地,花和叶子现在可以卖钱了,苗儿可以移栽了;我们寨子到水洋坪、到茶花、到小*坝的路修通了,群众出去干活方便了,还节省了不少时间;每月初二是我们的卫生大扫除,打扫卫生已成了群众的习惯。农户的院坝硬化了,住房变新了,寨子旮旮旯旯干净了,环境比以前更美丽了……看到这些变化,我由衷的感到高兴。当这3年多的村民组长,多个日日夜夜,辛苦着,也快乐着。
我叫陈联,年8月出生,初中文化,系正安县市坪乡河渡村九组村民。年10医院上班,当脱贫攻坚工作在全国展开以后,在老乡的鼓励下,我毅然辞掉待遇丰厚的工作,带着美好幢景和为家乡群众干事创业的决心,年5月回到离别10多年的老家。当年11月,在群众的推选下,经河渡村*总支部批准,我担任了九组村民组长,成了这组群众的“当家人”,也是“耕耘者”。
群众要致富,产业来帮助
前些年,我们寨子的房前屋后不是种的水稻,就是苞谷。每年播种从3月份开始,9月份结束。群众用肩挑背驼的劳动力换来一点点收获。如果那年气候条件好,种的一季庄稼勉强够一年吃。如果气候不好、收成不佳,那不但人力物力荒费了,村民们种一季庄稼半年差饭吃。
我用7天时间,把整个寨子和附近的山上都走了个遍,对各点的土壤、海拔和气候条件作了衡量。后在群众会上提出想为大家在毛坪山上打造一个金银花基地的想法。我在会上说出以后,大家顿时七嘴八舌的炸开了锅。有的说:“你这个想法可以,换季种植说不定高山上抢生,阳光又充足,应该收获不错的。”也有的说:“搞那个玩意儿干什么呢?你又不是这方面的种植专家,如果金银花栽上去土壤不行,苗儿长不好,浪费了大家的经济和精力,你负得起责吗……”最后经过举手表决,赞成我种植金银花的群众占多数,就确定在毛坪打造金银花基地了。
年1月份,我和组委会的4名同志、村委会的2名同志一起来到毛坪山上。用皮尺量了多亩山地,划定界线。由于当时地上是荒坡,还有一些石头和沙子,只好用人工进行开垦了。1月中旬,我们寨子的所有劳动力,有的拿锄头、有的扛铁锹、还有的拿铁锤,漫山遍野的山坡上,大伙儿过起了“南泥湾”的开荒生活。
就这样,随后的金银花栽苗、管护、采摘等一路铺开,各个环节工作稳步推进。经过两年多的时间,在组委会和群众的精心栽培下,毛坪金银花基地已取得成效。群众在每年的5月份左右可以采摘金银花出售,在10月份左右可以采摘叶子卖钱。每亩收入可达多元的经济效率,群众已尝到了产业发展的“甜头”。
修好三条路,迈出新脚步
要致富,先修路。道路不通畅,要想群众出门干活方便,要把自己的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提高经济价值就是一句空话。工作间隙,我一个人常常想这些。要解决这些问题,也要靠我这个当组长的牵好头,出好主意,找准方法。
我们九组的田地,大多数分布在水洋坪、水沿和罗家湾等地方,这些地方虽然阳光充溢,土壤肥沃,适合农作物生长,收成还可以。但是,由于通往田地的地方是小路,走在中间毛草和人一样高,雨天采下一脚湿,走在地上一身泥。每次去水洋坪、水沿等地干活,往返就要两个小时左右,比较耽搁干活的时间。
这些,我看在眼里,记在心中。于是暗暗发誓:我一定要为群众解决干活过路的问题,让大家实现机耕道通往田地里的愿望。
心有梦想,脚有力量。群众所需,我来完成。
年6月的一天晚上,我花一个多小时把全组的人员都通知到陈明文家开会,这次会议只有一个议题,专门讨论决定修建我们组到水洋坪、茶花、大顶的公路。经过半个小时的会议,群众一致同意我们修建这三条公路,解决出门干活不方便的问题。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作为这组的组长,当家人。做事就要有始有终,用实际行动来换取群众的信任,争取好的口碑。
第二天早上8点,所有人员拿着工具都到水洋坪修路了。组委会成员王作成详细清点了一下人数,足足有人,寨上的所有劳动力已全部赶到。在大家的真抓实干中,在全组群众的鼎力配合下。短短56天,修建公路没伤一人,没损一物,没用一次机械操作,在群众一锄一铲的挖掘下,三条公路圆满完成。现在,群众坐车就可以到田地干活了,一个步行到车行的时代转变,引导群众走上了一条康庄大道,出行四通八达,旅游方便快捷。
我们到水洋坪、茶花、大顶三条公路的修通,现在开车到水洋坪只要10多分钟,到茶花只要七八分钟,到大顶只要四五分钟。
环境变美丽,生活真如意
现在远看我们的寨子,一栋栋楼房,一条条连户路,一道清澈见底的溪流,加之勤劳的人们和淳朴的民风,在春暖花开的季节,吹烟袅袅,大地吐绿,繁花似锦。大自然的美丽元素,恰当好处的拼凑了一幅《山村富居图》。我们寨子的群众,产业发展有了毛坪金银花基地、堡上生态茶园、芹菜池天麻种植示范区等等;他们日盼夜盼的公路修通了,结束了“出门一脚湿、进屋一身泥”的历史,大部分群众现在出门干活、赶场都用上了小汽车;寨上曾经垒起的砖土茅屋没有了,*大哥用木棒来撑面壁的家换成了三层楼房;地上的路变宽了变好了,坑坑洼洼的*泥巴地也被水泥路取代,村寨的路上没有一点儿牛粪和鸡屎。
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不用怀疑,群众生活在这里一定是幸福的。
年上半年,正值脱贫攻坚关键期,村支两委和帮扶干部多次来问我们有没有难肯的“硬肯头”,便集中攻关。经过我们不懈努力,当年9月30日前,我们寨子最后3户住房全部改造完成,土砖房、泥墙房、用木棒棒撑的房子不见了踪影。
房子修好后,进寨路、连户路和每家每户的院坝硬化后,如何提升群众爱护和保持环境卫生的意识?我找了一个文化底子比较好的群众起草了一份《村规民约》,再拿到群众会上进行修改,经举手表决形成了一项规章制度。在《村规民约》中写到:每月的初二定为卫生整治日,只要群众早上8点听到罗鼓一响,就要迅速到指定地点集合打扫卫生;每月的二十五日为卫生检查评比日,早上8点组委会成员和群众代表一起到每家每户检查卫生,分别对房间、卧室、院坝、连户路干净程度进行量化打分,最后在总分中评出3个《卫生光荣户》,在寨子人员集中的地方进行张榜公布,分别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这些主意有效推动了我的各项工作,也表扬了先进,鞭策了后进。
在我担任村民组长的过程中,先后争取项目资金多万元,打造了金银花、天麻、茶叶基地,解决了户人的劳动就业,使户均增收在元以上。同时我们九组有6户获得了一二级危房改造,57户进行了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修建了连户路7条68公里,修建了产业路3条10余公里。一路走来,我用毅力和恒心,用行动和汗水,和群众在同甘共苦的岁月中,打造了一座美丽村寨——河渡村九组。
说实话,组长这个“官”,似官不是官,平时事不少,钱不多,工作较杂乱,小事烦事多。我这几年取得的可喜成绩,是群众对我的信任和认可换来的,我由衷的高兴。面对肩上这份沉甸甸的责任,组长这个岗位,只要群众和组织需要我,我就一直干下去。整理通讯员苏辉学
编辑徐春燕
编审陈富强